常青戏曲老师:把戏台搬到学生心里的守艺人

常青戏曲老师:把戏台搬到学生心里的守艺人

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处老式居民楼里,每周三下午都会飘出悠扬的胡琴声。循着乐声拾级而上,推开门便能看到二十多个孩子围成半圆,正跟着一位清瘦的老者练习云手。这位被孩子们唤作常爷爷的,正是戏曲界有名的常青藤——常青老师。

**一、戏骨入髓的梨园人生**

常青与戏曲的缘分始于六岁那年。家对面的老戏台翻修,他蹲在脚手架下看工人修补藻井上的牡丹彩绘,一蹲就是整个下午。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,他婉拒了省剧团的邀请,选择回到家乡当戏曲辅导员。这一教,就是三十八年。

他的教案本里夹着泛黄的戏单,那是1985年带学生下乡巡演时的节目单。泛黄的纸页上还能辨认出《牡丹亭·游园》常青饰杜丽娘的字样,旁边密密麻麻记着学生的舞台走位。退休返聘时,他带着三个装满资料的行李箱回到教室,最珍贵的是一套修补过七次的戏服,那是他给首届学生排《穆桂英挂帅》时自费置办的。

**二、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智慧**

常老师的课堂没有刻板的唱念做打分解教学。去年教《林冲夜奔》,他带着学生凌晨三点到西湖边看晨雾。当第一缕阳光刺破雾气时,他突然亮嗓:望家乡,去路遥——学生们瞬间懂了何为英雄末路的苍凉。

他的备课笔记上常见出人意料的批注:《霸王别姬》的剑舞要结合太极拳的缠丝劲,《锁麟囊》的水袖得掺入书法中的悬腕运笔。去年教师节,毕业生们送他一副对联:三寸舌说透千年兴替,一双手教活满台悲欢,横批戏魂永驻。

**三、薪火相传的守正创新**

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,常老师开辟了戏曲实验室。他把《梁祝》化蝶改成全息投影,用AR技术重现《长生殿》的月宫仙境。但每次创新前,他都会带学生对着老戏台三鞠躬:新枝要长,老根得护。

今年春,他发起的戏曲漂流瓶计划火了。每个学生要教会十位陌生人一句戏词,有位外卖小哥在送餐时哼着《定军山》的视频获得百万点赞。常老师说: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它该是流淌在街巷市井的活水。

夕阳把常老师指导学生时的剪影投在斑驳的墙面上,恍如皮影戏中的老将出征。他总说自己是看戏台的人,却不知在无数学生心里,他早已把自己站成了一座戏台。这座戏台不落幕,不褪色,永远回荡着跨越时空的绝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