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台里的乡音未改——寻访常山民间戏曲的百年回响
老戏台里的乡音未改——寻访常山民间戏曲的百年回响
在常山县何家乡樊家村的百年古戏台前,83岁的樊金土老人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摩挲着褪色的雕花栏杆。光绪年间造的台子,我爷爷那辈就在这唱《雪里梅》。老人浑浊的眼底忽然泛起亮光,仿佛看见当年戏台上翻飞的水袖,听见穿透岁月而来的悠扬唱腔。
**一、水陆码头的戏脉传承**
常山港的船工号子孕育出独特的戏曲韵律。明清时期,这条连通浙闽赣的水道每日舟楫如梭,来自徽州、江西的商帮带来各自乡音。码头边的茶馆里,婺剧、赣剧、采茶调相互碰撞,逐渐熔炼出常山特有的水路戏。老辈艺人至今记得,正月开船前必唱《顺风戏》,高亢的唱腔里裹着樟木箱的沉香,随江水飘出十里。
**二、古祠堂里的活态传承**
在球川镇曾家村曾氏宗祠,正月初八的子孙戏从未间断。斑驳的藻井下,十番锣鼓班敲响流传三百年的曲牌《大过场》。78岁的鼓师曾德旺说:这曲子得用毛竹筒蒙猪皮,鼓槌得选三年生的苦楝木。祠堂柱础上,隐约可见当年戏班留下的到此一唱墨迹,与今人的粉笔记谱重叠成时光的复调。
**三、草台班子的江湖往事**
芳村镇的圩日集市,仍有民间戏班支起帆布棚子。72岁的班主徐冬苟从樟木箱里取出泛黄的戏折子,封面上新庆福班的朱印已褪成暗红。四十年前在开化唱《双合印》,台下扔铜板的能把台板砸出坑。他抚摸着修补过十七次的蟒袍,现在年轻人学戏的少了,但每年三月三,总得给土地爷唱段《跳魁星》。
**四、非遗工坊里的新声**
东案乡非遗馆的传习室内,90后姑娘王雨欣正跟着省级传承人学《断桥》的身段。她改良的LED水袖在黑暗中划出莹蓝弧线,老艺人们却坚持要用六尺长的杭纺:白娘子水漫金山,靠的就是这十斤重的真丝甩起来的气势。窗外,无人机掠过明清戏台,将古老的唱腔接入5G云端。
夜色中的常山港依旧流淌,古戏台上的灯笼次第亮起。当耄耋艺人与稚龄学徒同唱雨过天晴湖山如洗时,百年戏脉在月光下完成又一次轮回。这些扎根乡土的声腔,始终在砖瓦缝隙间倔强生长,如同江畔的乌桕树,岁岁枯荣,生生不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