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山看戏指南:在街头巷尾寻一场江南戏韵
常山看戏指南:在街头巷尾寻一场江南戏韵
在常山这座千年古城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淌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。清晨东明湖公园的吊嗓声,午后老茶馆里的胡琴声,夜幕下青石巷弄里的戏腔,都在诉说着这座江南小城与戏曲的不解之缘。
一、古城戏台觅古韵
常山剧院门前的青砖墙上,至今保留着清代戏班的演出海报残片。这座始建于光绪年间的老戏楼,红漆斑驳的雕花木窗里,每个周末都会传出《白蛇传》的缠绵唱腔。坐在二楼包厢的竹椅上,恍然可见百年前徽商们在此品茶听戏的场景。
东明湖公园的露天戏台是票友们的秘密基地。每到农历三六九的傍晚,扛着二胡的老伯、提着水袖的阿姨们就会在此聚集。他们不需要专业灯光,自带的老式煤油灯往台角一挂,一段《牡丹亭》的游园惊梦就在暮色中迤逦展开。
天马古村落的社戏最是原生态。祠堂前的空地上,八仙桌拼成的简易舞台,老艺人们用方言唱着代代相传的傩戏。台下孩童举着糖画穿梭,老人眯着眼打拍子,戏文里的忠孝节义就这样渗进乡民的骨血里。
二、现代剧场品新声
县文化馆的小剧场藏着惊喜。每月最后一个周五的戏曲实验场,年轻演员用电子乐配器演绎传统剧目。当《梁祝》的化蝶场景遇上全息投影,老戏迷们先是皱眉,继而跟着节奏轻轻晃起了脑袋。
青石镇文旅中心将沉浸式演出玩出了花样。观众跟着旦角在明清建筑群中移步换景,转过回廊忽见小生在水榭吟诗,穿过月洞门又遇老生在庭院舞剑。手中的青瓷茶碗还飘着龙顶茶香,人已醉在戏中。
常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戏曲社团常带来意外之喜。这群00后把街舞元素揉进武打动作,用动漫台词改编传统念白。他们改编的《大话西游》版《三打白骨精》,让台下爷爷奶奶笑出了眼泪。
三、岁时节令戏更浓
清明前后的胡家祠堂总会响起悲怆的高腔。胡氏后人用特有的哭祖戏祭奠先人,凄厉的帮腔在梁柱间回旋,香火明灭中仿佛能看见时光倒流。这种列入非遗的家族戏曲,外人需得当地老人引荐方能一观。
中秋夜的定阳古码头,几十条乌篷船头挂起红灯笼。船夫们用棹杆击节而歌,两岸戏班隔江对唱。当《嫦娥奔月》的唱词飘过粼粼江水,天上明月与水中倒影都成了天然布景。
春节期间的城隍庙戏最是热闹。连演七天不重复的戏单里,既有驱邪纳吉的跳魁星,也有逗趣讨喜的蚌壳精戏。台下爆米花的香气混着鞭炮的硝烟,构成最地道的年味记忆。
在常山看戏,不必正襟危坐。巷口早餐店老板哼着戏文下面条,裁缝铺阿姨踩着锣鼓点锁边,放学孩童举着木棍当马鞭跑过石板路。这里的戏曲活在市井烟火里,等着你在某个转角与它邂逅。下回来常山,记得在行囊里留个位置,装一段意外相逢的戏梦人生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