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寻戏常山:烟火巷陌处丝竹声未绝》
《寻戏常山:烟火巷陌处丝竹声未绝》
锵——一声清亮的铜锣穿透青砖老巷,路过的行人忽然放慢脚步。常山城南的百年戏台前,白发老人熟练地支起板凳,茶缸里的茉莉花茶腾起袅袅热气。这座千年古城里,戏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流淌在街头巷尾的活态记忆。
**一、古戏台前说古今**
常山剧院后巷藏着座明代古戏台,斑驳的藻井彩绘间依稀可见当年日演三国夜唱梁祝的盛景。每月初九的草台班演出最是热闹,七十八岁的鼓师老李总要提前两小时调弦试音。去年重阳节,他带着孙子合演《穆桂英挂帅》,小孙子举着木枪转场时被门槛绊了个踉跄,惹得满场善意哄笑。这里的戏不讲究排场,竹椅木凳围成圈,演员的汗珠子都能看得真切。
**二、茶馆深处觅知音**
解放中路的三味茶馆每到申时便飘出胡琴声。老板赵叔年轻时是县剧团的武生,如今在自家茶馆辟出戏迷角。上周三遇见位温州客商,听罢半折《白蛇传》竟红了眼眶:这调子跟我奶奶哼的一模一样。茶客们常打趣,赵叔泡的龙井总带着锣鼓味儿。若赶上雨天,檐角雨帘与丝弦共鸣,别有一番雨打芭蕉的意境。
**三、乡野庙会社戏欢**
廿八都镇的九月庙会最是热闹。临时搭起的戏棚里,草台班子唱着改良版《牡丹亭》,台下老婆婆跟着跺脚打拍子,穿耐克鞋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。去年庙会,镇小学的孩子们改编了环保主题的《闹天宫》,孙悟空举着垃圾分类的金箍棒逗得满场喝彩。散场后,卖麦芽糖的阿婆总会多塞几块给戏班的小学徒。
**四、社区戏苑有新声**
城东文化站的百姓戏苑每周五晚准时亮灯。这里有穿汉服唱越剧的00后,也有用方言改编rap版《西厢记》的大学生。上个月银发戏剧社排演《梁祝新编》,祝英台化身支教老师,化蝶场景用全息投影呈现,谢幕时掌声响了足足三分钟。管理员王姐说:甭管创新还是传统,有人看戏就是好事。
暮色渐浓时,老县衙遗址的墙根下,几位退休教师又支起了家伙什。二胡与月琴声中,路过放学的孩童驻足聆听,外卖小哥停下车跟着哼唱。常山的戏,不在高堂华殿,而在寻常百姓抬眉低首间。正如老辈人常说的:戏是心头血,不唱不痛快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