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常山戏曲文化中心:在烟火街巷遇见百年戏韵

寻访常山戏曲文化中心:在烟火街巷遇见百年戏韵

站在常山老城区的解放路与定阳北路交叉口,一阵悠扬的板胡声顺着斑驳的梧桐树影飘来。循声转过街角,青砖灰瓦的院墙上,常山戏曲文化中心七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,门楣处以戏会友的匾额正对着街边卖梨膏糖的老铺子,仿佛在诉说戏台与市井的千年情缘。

一、藏在市井里的艺术殿堂

这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建筑群并未刻意避世,反而与老街坊们的生活紧密相连。主楼采用宋代戏楼制式,十二根雕花木柱撑起三重歇山顶,檐角垂落的铜铃与隔壁早餐店的蒸笼雾气交织成趣。晨练归来的张伯告诉我:前年重修时,施工队特地从江西运来老杉木,你闻这木香,和三十年前的老戏院一模一样。

穿过月洞门,三进式院落别有洞天。正厅百戏堂能容纳800名观众,穹顶的藻井彩绘着《白蛇传》经典场景,现代声光设备藏在雕花梁柱间。侧院的露天戏台最是热闹,每逢周末,本地的常山猴戏传承人都会带着弟子在此开嗓,台下摇着蒲扇的老戏迷和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相映成趣。

二、立体鲜活的戏曲地图

文化中心的导览员小徐递给我一张特别的地图——用刺绣工艺呈现的戏曲地理图。指尖抚过细密的针脚,能清晰感受到常山高腔、睦剧、采茶戏三大剧种的流传脉络。您看这个红点,她指着天马街道的位置,上月我们刚抢救修复了清末的'九狮戏球'戏服,现在二楼展厅能看到原件。

沿着回廊漫步,玻璃展柜里陈列的不只是文物。1962年的戏票存根、1985年的手抄剧本、当代戏迷的观戏笔记层层叠叠,转角处的互动屏正在播放00后学员的练功视频。更令人惊喜的是地下一层的沉浸式剧场,全息投影技术让观众能走进《牡丹亭》的园林,与杜丽娘隔空对戏。

三、永不落幕的戏曲盛宴

每月初八的票友擂台已成城中盛事。上周六,我亲眼见证78岁的越剧票友王阿姨与年轻的话剧演员同台飙戏,传统《梁祝》选段与现代肢体剧的碰撞,赢得满堂喝彩。文化中心艺术总监陈老师透露:我们正在打造'戏曲+’计划,下个月将推出戏曲主题民宿,客人可以跟着老艺人学画脸谱。

暮色渐浓时,文化中心亮起暖黄的轮廓灯。门口石阶上,几个放学归来的孩子正比划着刚学会的水袖动作,街角飘来胡琴声与油煎粿的香气缠绵交织。这座生长在烟火人间里的艺术殿堂,正用最鲜活的方式延续着戏曲的千年血脉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