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家院里的百灵鸟:常香玉天赋中的灵与拙
常家院里的百灵鸟:常香玉天赋中的灵与拙
1953年的某个深夜,开封城隍庙后巷的常家小院还亮着灯。十二岁的常香玉正在给刚下戏的父亲唱《拷红》,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的尾音未落,常父突然抄起竹板往女儿小腿抽去:你当这是学堂背书呢?红娘那股子泼辣劲儿都喂狗了?这顿打让常香玉蹲在井台边哭了半宿,却也让她突然开窍:戏台上的灵气,原是骨子里的真性情。
一、璞玉初成:天地灵气滋养的戏魂
豫西巩县的山梁沟壑间,五岁的常香玉跟着草台班子翻山越岭。班主在台上唱《大祭桩》,小香玉蹲在幕布后啃着窝头,忽然用童声接了一句黄桂英我的泪如梭,惊得拉弦师傅掉了弓子。这种与生俱来的音准感,让老艺人们啧啧称奇:这妮子的耳朵是玉皇爷开过光的。
在开封相国寺的戏楼后台,常香玉总爱钻进衣箱堆里看角儿们扮戏。某日名角陈素真演《梵王宫》时突发失声,台下起哄声四起。十五岁的常香玉抓起头面就往台上冲,一段叶含嫣思春唱得满堂喝彩。这种临场不乱的胆气,恰似当年穆桂英横刀立马。
二、烈火淬真金:刻意中的不刻意
为练就云遮月的嗓音,常香玉寒冬腊月对着结冰的洛河喊嗓。冰面折射的声波在河谷间回荡,倒逼她摸索出独特的鼻腔共鸣技巧。豫剧老观众都说:常老板的唱腔像滚着霜的柿子,甜中带涩,听着心尖打颤。
《花木兰》征途唱段中那句谁说女子不如男,常香玉整整琢磨了三个月。她在开封城墙上观察守夜更夫的神态,到黄河渡口揣摩船工撑篙的力道,最终把女儿柔情与将军气魄熔铸成钢。这段戏后来成为豫剧标志性唱腔,每个拖腔里都晃动着黄河浪涛。
三、大巧若拙:天赋背后的笨功夫
常派唱腔独创的反调二八板,源自一次演出事故。1947年在郑州老坟岗戏院,琴师醉酒拉错了过门,常香玉顺势将错就错创造出新腔。这种即兴应变的能力,实则是二十年如一日研习河南梆子百余种曲牌的结果。
晚年授徒时,常香玉总让弟子先学三个月的针线活:绣不出戏服上的牡丹,就唱不出大家闺秀的气韵。她要求花旦要会纺纱、青衣要懂烹茶,这种笨办法培养出的小香玉等传人,至今仍在延续常派艺术的生命力。
戏台幕起幕落七十载,常香玉用天赋与汗水在豫剧史上刻下永恒印记。那些被老观众津津乐道的灵气,细究起来不过是把生活熬成了戏,将戏化进了命。正如她晚年所说:哪有什么祖师爷赏饭,都是黄河水喂大的苦孩子,把命搁在戏里罢了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