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用戏腔唱出民族魂的豫剧宗师

常香玉:用戏腔唱出民族魂的豫剧宗师

1951年寒冬,一架米格-15战斗机从朝鲜战场飞回祖国领空。这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战机,承载着一位戏曲艺术家对祖国的赤诚——豫剧大师常香玉带领剧社全国巡演180场,用全部收入为志愿军购置战机。这不仅是艺术与家国情怀的完美交融,更是一个戏曲宗师用毕生心血诠释的爱国传奇。

一、梨园里的凤凰涅槃

1932年寒冬的开封相国寺,九岁的张妙龄第一次登台。当《西厢记》红娘的唱词从她稚嫩的嗓音中飘出时,台下观众惊觉这竟是个女童。在那个女性不能登台的时代,她被迫化名常香玉,取自项羽的谐音,暗含冲破桎梏的壮志。

常香玉的学艺之路浸透血泪。寒冬腊月站在雪地练声,酷暑三伏绑着沙袋走台步,师傅的戒尺在腿上留下道道血痕。正是这般淬炼,让她独创混声唱法,将豫西调的沉稳与豫东调的激昂完美融合。1948年西安的《拷红》演出,她即兴创作的红娘三辩唱段,让观众把银元雨点般抛向戏台。

二、戏台上的家国春秋

《花木兰》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响彻大江南北时,常香玉在舞台上塑造的已不仅是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。她将传统豫剧的二八板改为更具张力的快二八,在征途唱段中加入军鼓节奏,让千年传奇焕发出抗战救亡的时代强音。

《破洪州》中穆桂英的刀马旦身段,常香玉融合了武术套路。1956年进京演出时,她手持三米长缨枪的鹞子翻身,惊得京剧大师梅兰芳起立鼓掌。在《大祭桩》里,她创造的哭腔十三韵,把黄桂英刑场诀别的悲怆化作绕梁三日的绝唱。

三、血脉里的艺术传承

戏比天大的匾额高悬在常香玉故居正堂。她要求弟子们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,自己七十高龄仍坚持带妆彩排。2003年非典期间,80岁的她坐着轮椅登台义演,用沙哑的嗓音唱完《花木兰》选段,观众席哭成一片。

常派艺术如今已开枝散叶。小香玉将豫剧带入春晚舞台,王惠开创新古典主义豫剧,虎美玲把《白蛇传》唱到巴黎歌剧院。郑州大学设立常香玉奖学金,洛阳豫剧院建立数字传承基地,抖音上常派豫剧话题播放量突破10亿次——这或许是对宗师最好的告慰。

从开封相国寺的青砖戏台到人民大会堂的璀璨灯光,常香玉用87载人生书写了一部梨园传奇。她的唱腔里流淌着黄河的涛声,身段间舞动着中原的魂魄。当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旋律再次响起,我们听到的不只是豫剧的韵律,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在时空中的永恒回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