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香玉:豫剧舞台上的永恒星辰
常香玉:豫剧舞台上的永恒星辰
1948年的开封城,戏园子里飘着油茶香,十七岁的常香玉在《拷红》里一段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,让台下老戏迷手里的茶碗都忘了放下。这个豫西调与豫东调完美融合的唱段,成就了豫剧史上最灵动的红娘形象。常香玉的戏曲人生,正是从这一刻开始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绽放出独特光芒。
一、梨园初绽:从西府调走出的新声
常香玉九岁随父学艺时,豫剧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。她将豫西调的深沉婉转与祥符调的明亮高亢巧妙嫁接,在《桃花庵》中塑造的窦氏既有青衣的端庄,又透着小旦的灵巧。这种突破行当界限的表演,让1936年的郑州观众第一次见识到常派艺术的雏形。
1940年首演的《白蛇传》中,常香玉将武打身段融入文戏,白素贞盗仙草时鹞子翻身接卧鱼的绝技,把传统豫剧的程式化表演推向新高度。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,而是让古老程式焕发新生的艺术觉醒。
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时期,她大胆吸收秦腔的激越与京剧的精致。《大祭桩》里黄桂英法场祭夫时,那声穿云裂帛的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,将豫剧的悲腔发挥到极致,成为中原大地传唱至今的经典。
二、山河回响:戏台内外的家国情怀
1951年朝鲜战场硝烟弥漫时,常香玉带着剧社开启全国巡演。她白天在卡车搭成的戏台上唱《花木兰》,晚上蜷在后台缝补戏服。178场演出筹得的15.2亿元旧币,最终化作那架翱翔蓝天的香玉剧社号米格战机。
《花木兰》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唱段,经她的演绎成为时代强音。1953年慰问志愿军演出时,战士们把这句话刻在坑道石壁上。这个诞生于南北朝民歌的形象,在常香玉的诠释下获得了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。
晚年的常香玉在郑州戏曲学校授课,总是强调戏比天大。2003年非典时期,80岁高龄的她坚持登台义演,用《破洪州》中穆桂英的唱词一不为官二不为宦诠释艺术家的担当,为抗疫注入戏曲人的温度。
三、薪火相传:永不落幕的舞台记忆
常香玉创造的混声唱法,在《红娘》佳期颂中得到完美展现。真假声转换如行云流水,让红娘的聪慧狡黠跃然台上。这种科学发声方法,如今仍是戏曲院校的必修课程。
2004年大师辞世时,洛阳关林戏台自发聚集上百名民间艺人,接力演唱《花木兰》选段。这种民间追思,印证着常派艺术早已融入中原百姓的血脉。如今郑州街头仍能听见老人哼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纪念。
在2022年央视戏曲晚会上,95后豫剧新秀用全息技术再现常香玉的经典形象。当虚拟的红娘与当代演员跨时空对唱时,传统戏曲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传承方式,常派艺术的生命力仍在延续。
常香玉的戏台生涯跨越半个多世纪,她塑造的每个角色都成为时代镜像。从黄河岸边的草台班子到国家大剧院的璀璨舞台,这位豫剧大师用生命诠释着戏比天大的信仰。当《花木兰》的旋律再次响起,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梆子腔的激越,更是一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的永恒守望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