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撷珍豫剧大师常香玉:那些绽放在戏台子上的家国情怀
【梨园撷珍】豫剧大师常香玉:那些绽放在戏台子上的家国情怀
刘大哥讲话理太偏——当这句耳熟能详的唱词在茶楼戏馆响起,台下总会有票友跟着拍板哼唱。这便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留在几代人记忆里的艺术印记。在郑州人民公园的露天戏台前,至今仍能见到白发苍苍的老戏迷,说起常派唱腔时眼里泛着光。
一、铁嗓铜喉塑巾帼
1948年的开封大相国寺戏台,22岁的常香玉将红绸扎在腰间,踩着碎步登场。在《拷红》这出折子戏里,她饰演的红娘不再是传统戏文中轻佻的丫鬟,而是透着机敏灵动的少女形象。当唱到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时,她独创的甩腔如珠落玉盘,引得台下观众连连叫好。这场演出不仅让常派红娘声名鹊起,更开创了豫剧旦角塑造现代女性形象的先河。
1951年朝鲜战场传来捷报,常香玉连夜改编《花木兰》。在郑州香玉剧社的后台,她将十二岁女儿常小玉抱上妆台,指着镜中英姿飒爽的妆容说:闺女你看,这眉梢要挑出三分英气。三个月后,这出戏沿着陇海线巡演百余场,为志愿军捐献的战斗机翱翔在鸭绿江上空。戏里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,至今仍是豫剧考级的必选曲目。
二、水袖翻飞写春秋
1953年的某个冬夜,开封龙亭湖畔的排演厅灯火通明。常香玉为《大祭桩》设计跪步身段时,硬是在青砖地上磨破了三副护膝。当饰演的黄桂英拖着五尺水袖匍匐前行,那凄婉的哭楼唱段让台下观众泪湿衣襟。老琴师王福元回忆,常先生每次排戏都要把月琴弦调到最紧,她说这样才有金戈铁马的劲道。
在《破洪州》里,年过不惑的常香玉依然能连翻三个鹞子翻身。1962年进京汇演时,梅兰芳先生看完她的《白蛇传》,特意到后台切磋断桥中的双剑舞。两位大师就着妆台上的胭脂盒比划身段,成为梨园行当里流传至今的佳话。
三、戏比天大传薪火
1979年恢复传统戏演出时,常香玉带着弟子们在洛阳老城支起流动戏台。没有扩音设备,她就站在八仙桌上清唱《五世请缨》,沧桑的嗓音穿透晨雾,惊飞了城墙上栖息的鸽子。台下卖浆水的老汉听得入神,竟忘了给顾客盛豆腐脑。
如今在郑州戏曲学校的练功房,还能见到常派第三代传人练习偷字闪板的绝活。当年常香玉教导弟子时说:唱戏要像老城墙上的青砖,经得起风吹雨打。她独创的气贯丹田三叠腔,让豫剧的声腔艺术有了科学的训练体系。
戏台两侧褪色的楹联写着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,这恰是常派艺术的最佳注脚。当手机短视频里飘过年轻票友的戏腔时,我们仿佛又看见那位扎着蓝印花布头巾的豫剧宗师,正用生命吟唱着中原大地的千年回响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