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远:游走于传统戏曲与现代喜剧之间的跨界探索者
常远:游走于传统戏曲与现代喜剧之间的跨界探索者
在话剧《戏台》的后台,常远对着镜子勾画脸谱的指尖微微发颤。油彩沿着颧骨晕染开来的瞬间,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跟着京剧老师学《贵妃醉酒》的清晨。这个以喜剧形象深入人心的演员,始终在舞台的聚光灯外,进行着一场不为人知的戏曲寻根之旅。
一、梨园门里的基因觉醒
常远出身于梨园世家,祖父常宝华是相声界泰斗,父亲常贵田亦是曲艺名家。童年记忆里,四合院的回廊总飘荡着《四郎探母》的唱段,八仙桌上的茶渍旁散落着泛黄的工尺谱。六岁那年,他趴在戏园子的栏杆上,看着台上的《三岔口》武生翻腾如龙,手中的糖葫芦融化滴落都浑然不觉。
这种血脉里的戏曲基因并未随着他投身话剧而消退。2015年排练《李茶的姑妈》时,他特意在角色设计中加入甩水袖的动作。当白色绸缎从西装袖口倏然滑出,传统戏曲的写意美学与现代荒诞喜剧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,引得观众席爆发出阵阵惊叹。
二、舞台光影中的跨界实验
在综艺节目《声临其境》的录制现场,常远曾用京剧韵白演绎《哈姆雷特》独白。当莎翁笔下的丹麦王子用西皮二黄的腔调说出生存还是毁灭,评委席上的老艺术家们先是错愕,继而会心一笑。这种大胆的艺术嫁接,恰似晚清戏曲改良运动中汪笑侬改编的《党人碑》。
话剧《白鹿原》中,他饰演的鹿子霖在祠堂受审那场戏,借鉴了京剧《击鼓骂曹》的身段设计。跪地时膝行三退的步法,念白时抑扬顿挫的节奏控制,让这个文学形象平添了几分传统戏剧的苍劲力道。排练日志里密密麻麻记着:髯口颤动幅度与情绪递进关系、云手开合对应心理空间变化。
三、文化根脉的当代演绎
在鼓楼西剧场的工作坊中,常远常带着年轻演员做戏曲身段训练。他示范着《林冲夜奔》里的鹞子翻身,却要求学员结合斯坦尼体系进行情绪代入。这种训练方法让人想起梅兰芳访美时对传统程式的现代化阐释,既是文化基因的传承,也是艺术表达的进化。
2021年北京人艺版《茶馆》复排时,他在塑造松二爷这个角色时,特意研究清末八旗子弟的曲艺修养。角色把玩鼻烟壶时的手指动作,暗合京剧旦角的兰花指法;与人寒暄时的躬身角度,源自昆曲小生的行礼规范。这些细节让老舍笔下的没落旗人形象更具历史纵深感。
在影视剧《西虹市首富》的喜剧外壳下,常远饰演的柳建南偶尔流露的戏曲程式化表演,恰似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隐喻。当他夸张地甩动并不存在的髯口,或是用韵白腔调念出网络流行语时,观众在笑声中触摸到了文化基因的顽强生命力。这种艺术自觉,让他在娱乐至上的时代保持着难得的清醒——正如他书房里那方守正创新的鸡翅木镇纸,在泛娱乐化的浪潮中稳稳压住文化的根脉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