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戏常州:藏在小巷深处的梨园烟火
寻戏常州:藏在小巷深处的梨园烟火
在青果巷斑驳的白墙下,一阵清脆的铜锣声穿透晨雾。年过七旬的周师傅正擦拭着梨园春的朱漆牌匾,这家开了三代的戏服店门楣上,褪色的流苏仍在诉说着常州戏曲的百年风华。
一、针脚里的戏魂
沿青果巷往东走三百步,梨园春绣娘的手指在绸缎间翻飞。金线银针勾勒出的凤穿牡丹纹样,藏着老板娘王秀兰的独门绝技。从前戏班子都自己备行头,现在年轻人订制改良戏服倒成了新潮流。她边整理缎面水袖边说。店堂后院的樟木箱里,还收着民国时期的刺绣蟒袍,每一针都凝固着时光。
往南过两座石桥,韵声阁的雕花木门半掩。店主老李擦拭着二胡琴筒,墙上挂着的月琴、板鼓泛着温润包浆。这把紫檀三弦是当年苏南评弹大家钱玉卿用过的,他轻拨琴弦,清越音色惊起檐下燕子。每周三下午,总有三五票友在此切磋《珍珠塔》唱段。
二、茶香氤氲的戏码头
双桂坊的听涛茶馆每到掌灯时分便换了天地。八仙桌撤去,红氍毹铺开,锡剧《双推磨》的调门一起,茶客们便跟着打起了节拍。老板赵天明是武进锡剧团退休琴师,他特制的茉莉香片配着吴侬软语,总让人想起旧时运河边的戏船。
穿过明城墙遗址公园,在罗汉路转角处有家霓裳戏影体验馆。梳着油头的年轻人正在学画脸谱,霸王脸的'寿'字眉要勾出棱角才显气魄,指导老师是常州脸谱非遗传承人。体验馆二楼陈列着从傩戏面具到现代戏曲文创的百年演变。
三、戏脉相承的现代注脚
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新声剧场正在上演实验昆剧。全息投影的牡丹亭里,杜丽娘的水袖与数字光影共舞。制作人小陆是戏曲学院毕业生:我们保留程式化表演精髓,用现代剧场语言重构经典。散场后,观众可在文创区定制戏曲主题咖啡拉花。
夜幕降临时分,红梅阁戏台亮起宫灯。每月农历十六的票友雅集,总能见到穿汉服的姑娘与白发老者同唱《梁祝》。穿城而过的古运河上,游船戏班的丝竹声乘着晚风,将千年戏韵酿成枕水人家的寻常烟火。
寻戏者须知:青果巷戏服店多需提前预约量体;老茶馆演出可关注店家微信公众号获取排期;体验馆提供汉服妆造租赁服务。建议避开周末上午的旅游团高峰,午后斜阳里的戏服店光影最是醉人。若偶遇巷口唱曲的老人,不妨驻足听段正宗滩簧调——那音韵里,藏着常州人骨子里的戏魂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