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味常州:藏在街巷里的戏曲风情小店
**寻味常州:藏在街巷里的戏曲风情小店**
常州,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,不仅以运河文化、园林景致闻名,更藏着许多与戏曲相关的“宝藏小店”。它们或传承百年技艺,或以创新方式演绎传统,成为戏迷和游客打卡的独特去处。今天,就带大家探访几家“懂戏”的常州店铺,感受戏曲与市井生活的交融。
---
**一、百年戏服铺里的指尖匠心——【锦绣坊】**
在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深处,有一家不起眼的老店“锦绣坊”,门口悬挂的几件刺绣戏袍随风轻摆,仿佛在向路人“唱戏”。这家店始于清末,祖辈曾为常州本地戏班定制行头,如今第五代传人周师傅仍坚守着手工刺绣的技艺。
推开木门,店内挂满了精致的戏服:旦角的云肩水袖、武生的铠甲靠旗,每一针一线都透着讲究。周师傅说,如今定制传统戏服的人少了,但店里却多了年轻人——有人为汉服活动定制戏曲元素披风,也有家长带孩子来体验“戏曲穿搭”。最受欢迎的是一套改良版“闺门旦”短袄,绣着淡雅的花鸟,日常穿也不违和。
**地址:青果巷132号|特色:戏服定制、戏曲元素文创**
---
**二、听戏喝茶两不误——【鸣春社茶楼】**
若想边品茶边听戏,天宁寺旁的“鸣春社”是常州戏迷的私藏据点。茶楼前身是民国时期的书场,如今每周六下午仍保留着“戏曲茶座”的传统。花25元点一壶碧螺春,就能听本地票友唱上两小时。台上常有名家“彩唱”锡剧《珍珠塔》选段,台下老人跟着哼,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,场面热闹却不喧哗。
老板赵叔是个资深票友,店里陈列着他收藏的戏曲老物件:泛黄的戏单、手写工尺谱,甚至还有一台老式留声机。最特别的是,茶楼提供“戏曲盲盒茶点”:印着生旦净丑脸谱的绿豆糕、做成“定场诗”模样的书签,让年轻人直呼“想拍照发圈”。
**地址:延陵中路天宁寺东侧|演出时间:每周六14:00-16:00**
---
**三、年轻人的“戏曲实验室”——【入戏·国风体验馆】**
在常州新晋网红街区“运河五号”,一家名为“入戏”的体验馆颠覆了传统戏曲的打开方式。这里没有高门槛的唱腔教学,而是用沉浸式剧本杀、戏曲妆造体验吸引“Z世代”。玩家换上全副行头,在《牡丹亭》主题剧本中解锁任务,最后还能获得一段AI生成的“戏曲风短视频”。
馆主小林是“90后”京剧票友,她发现许多人对戏曲“敬而远之”,便设计了“戏曲+”体验:用3D投影技术展示水袖技法,把武生招式编成体感游戏。最受欢迎的是“十分钟戏曲妆”体验——画个青衣的挑眉花钿,搭配现代服装拍国潮大片,让不少游客感叹:“原来戏曲可以这么酷!”
**地址:运河五号创意街区D栋|推荐项目:戏曲换装剧本杀(需预约)**
---
**四、老戏迷的“补给站”——【兰陵戏曲用品社】**
在常州工人文化宫后巷,有一家开了三十多年的戏曲用品专卖店。不到20平米的小店堆满了宝贝:二胡、月琴、梆子、戏鼓,连后台用的头面珠子、贴片都能找到。老板陈伯年轻时在剧团跑龙套,退休后开了这家店,成了常州戏曲圈的“百事通”。
店里最特别的是“以旧换新”服务——老主顾把用旧的马鞭、折扇拿来,陈伯会帮忙修复或折价换新。每逢周末,总能看到爷孙组合来挑乐器:爷爷试京胡音色,孙子抱着迷你版“小花脸”面具爱不释手。陈伯笑说:“现在小孩玩的王者荣耀里都有戏曲皮肤,来我这儿买道具cosplay的可多了!”
**地址:工人文化宫后和平北路4号|贴士:可定制戏曲乐器刻字**
---
**结语:戏韵融入烟火气**
这些散落在常州街头巷尾的戏曲小店,如同传统文化的“毛细血管”,让阳春白雪的戏曲接了地气。它们或许没有网红店的精致装潢,却用匠人精神、创新巧思守护着一方戏台。下次路过常州,不妨循着胡琴声拐进巷弄,或许就能邂逅一段属于你的“戏曲奇缘”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