刀马旦揉面团老生擀饺皮:戏曲舞台上的烟火人生
刀马旦揉面团老生擀饺皮:戏曲舞台上的烟火人生
后厨的案板与戏曲舞台之间,隔着三重朱红台幕。在多数人印象中,戏曲演员总是水袖翻飞演绎忠孝节义,却不知在百转千回的唱腔里,藏着市井巷陌的烟火气。当大青衣手持擀面杖,刀马旦揉起面团,戏曲艺术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,焕发出别样生机。
一、戏台上的厨房春秋
豫剧《花打朝》里,程七奶奶手持菜刀剁馅的场面堪称经典。演员牛淑贤将刀马旦的刀花功夫化入剁馅动作,菜刀在砧板上敲击出铿锵锣鼓点,面团在手中翻飞似枪花。这场厨房大戏的武戏编排,竟让观众在案板前看出了沙场点兵的气势。
京剧《骆驼祥子》中的虎妞揉面片段,青衣演员需在保持云手身段的同时,完成揉面、醒面的真实工序。北京京剧院曾专门请来面点师傅指导演员,要求揉出的面团必须达到三光标准——手光、盆光、面光。当虎妞把沾着面粉的手指在围裙上擦拭时,台下飘来若有似无的面香。
昆曲《烂柯山》中朱买臣之妻崔氏雪夜擀面的场景,演员要踩着细碎的步子在方寸之地辗转。擀面杖击打案板的节奏暗合着鼓板,面皮旋转的弧度呼应着水袖轨迹。这种将生活动作程式化的处理,让家常琐事升华为舞台艺术。
二、饺子里的戏韵乾坤
河北梆子名家裴艳玲排演《钟馗嫁妹》时,特意设计钟馗包饺子的情节。红脸花脸捏着绣花针般的饺子褶,粗犷中透着细腻,将捉鬼天师的铁汉柔情演绎得淋漓尽致。每道褶皱都要捏出十八个褶,暗合戏曲表演十要八技的程式规范。
评剧《杨三姐告状》的厨房戏里,新凤霞独创的包饺子快板堪称一绝。右手擀皮左手包馅,口中念白与手上动作严丝合缝。当唱到这皮儿要擀得薄如纸时,真能把面皮甩得透光见影。观众笑称这是手上唱着戏,嘴里包着角儿。
秦腔《火焰驹》里的包饺子对唱,老生与老旦边包饺子边对唱,面团在他们手中时而被搓成佛珠,时而被抻作马鞭。案板上的面粉随着唱腔喷口飞扬,在追光下仿佛漫天飞雪,将戏曲的虚拟美学发挥到极致。
三、氍毹上的烟火传承
京剧大师荀慧生排演《香罗带》时,要求演员必须学会包二十种花式饺子。从元宝饺到月牙饺,每种造型对应不同人物性格。这种将生活细节极致艺术化的追求,让厨房戏成为检验演员功力的试金石。
当代青年演员排演《锁麟囊》找球认母一折时,创新加入包饺子教学的情节。薛湘灵手把手教丫鬟包饺子的过程,既保留了程派水袖的优雅,又融入现代厨房的真实感。面皮在指尖翻飞如蝶,传递着超越时空的人情温暖。
某次下乡演出《龙凤呈祥》,突遇道具面皮破损。老艺人当即扯下髯口上的马尾,蘸着胭脂在面皮上画出血丝纹路。这即兴创造的带血饺子,竟成为后来该剧的标志性处理,印证着戏曲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谛。
当最后一片饺子皮裹住鲜香馅料,戏台上的烟火气也包进了千年戏韵。这些穿梭于锅灶与舞台之间的戏曲演员,用面粉与唱腔调和出独特的艺术滋味。下次看戏时若闻到若有似无的面香,那定是某个角儿又在台侧练习揉面绝活了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