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饺子的戏台:戏曲里的烟火味儿
包饺子的戏台:戏曲里的烟火味儿
正月里蒸腾的雾气中,戏台上的锣鼓点敲得正欢。旦角儿挽起青花布袖口,捏着面剂子边擀皮儿边唱,老生捧着笸箩数着铜钱,净角扮的憨女婿手忙脚乱包破了馅儿。这热气腾腾的戏码,竟比年夜饭桌上的饺子更馋人。中国传统戏曲里藏着不少这样的烟火故事,且看那些在丝竹声里翻飞的饺子皮儿,如何包住人间百味。
一、年节戏里的团圆馅
京剧《龙凤呈祥》里,孙尚香备年货时总要露一手包饺子的绝活。红漆食案上码着三鲜馅料,梅派传人捏着兰花指擀皮儿,圆月似的面皮在指尖飞旋,每个褶子都透着讲究。河北梆子《李三娘打水》中的苦命人,寒冬腊月借着包饺子的由头,把对丈夫的思念捏进十八道褶里,面团在案板上摔打的声响,和着梆子腔的悲怆,听得人肝肠寸断。
评剧《杨三姐告状》里巧设包饺子做戏眼,杨母揉面时哼着十二月调,面团里裹着为女申冤的决心。当恶霸踢翻饺子筐的刹那,白生生的饺子滚落戏台,正应了评剧特有的市井气。豫剧《抬花轿》迎新妇的场面更热闹,新媳妇下轿先包子孙饺,故意把铜钱包进某个饺子,逗得台下观众跟着找彩头。
二、生活戏中的百味皮
昆曲《浣纱记》里西施浣纱归来,与东施比赛包吴越双味饺。水磨腔婉转处,越女素手捏出柳叶饺,吴妃巧制元宝饺,案板上演着无声的刀马戏。黄梅戏《夫妻观灯》正月十五的桥段,小两口围着簸箕包饺子,严凤英那声手捧饺子想起郎的唱腔,把家常炊事唱得百转千回。
晋剧《打金枝》里皇后亲手教公主包饺子的场景最见功力。须生皇后执擀面杖如持朝笏,刀马旦公主耍面皮似舞翎子,面团在戏台上翻飞如雪。当金枝玉叶包出歪歪扭扭的饺子,老戏迷们准会心一笑——这哪是教厨艺,分明是教做人。
三、新戏里的时代味
现代戏《白毛女》中,杨白劳躲债归来为喜儿包饺子的场景已成经典。粗瓷碗里晃着几个荞麦面饺子,老生颤抖的唱腔混着二胡呜咽,把旧社会的苦楚包进单薄的面皮。新编京剧《母亲》展现抗疫故事,护士长在值班室和同事们包战疫饺,西皮流水板唱着面皮裹住千家愿,热汤煮沸万户安。
这些戏台饺子,有的包着离合悲欢,有的裹着家国大义。当大幕拉开,蒸汽升腾处,观众看见的何止是吃食,分明是千年未变的人间烟火。下次听戏时仔细瞧,说不定哪个转身的工夫,角儿们就把生活百态包进了戏文里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