梆子一响万人迷——河南戏曲里的烟火人间

梆子一响万人迷——河南戏曲里的烟火人间

豫西山村的老槐树下,三通锣鼓响彻云霄。头戴红绒花的旦角踩着碎步登场,一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未落,满场庄稼汉子的喝彩声便炸开了锅。河南戏就这样在黄土坡上扎根,在庄稼人的汗珠里开花,七百年来用最朴实的腔调讲述着中原大地的悲欢。
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梆子腔

明成化年间的开封城,卖浆水的王掌柜总爱在巷口敲着枣木梆子吆喝。这梆子声渐渐化入说书人的弦索,混着黄河船工的号子,在乾隆年间终于酿成了豫剧的雏形。老艺人常说:梆子戏是听着黄河水长大的,那高亢的唱腔里裹挟着泥沙俱下的磅礴,像极了决堤的黄河水漫过千里平原。

在汝州窑工的土窑里诞生的曲剧,则带着另一种烟火气。艺人们用粗瓷碗敲击出清脆的节奏,弦子声里飘着胡辣汤的香气。民国初年,曲剧皇后朱天水在郑州老坟岗卖艺,三弦一响,拉洋车的、扛麻包的都围得水泄不通,铜板雨点般落在粗瓷海碗里。

二、戏台上下都是角儿

豫剧名丑牛得草有句口头禅:戏是众人抬的轿。在尉氏县的古庙会上,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台上穆桂英刚唱完打一杆帅字旗竖在空,台下卖烧饼的老汉接茬就喊:中!真得劲!这声喝彩往往比台上的唱腔还高八度。河南人看戏,从来都是全身心投入。

马街书会的十三会首至今保留着对戏的传统。两个戏班打擂台,哪边观众多就往哪边添板凳,往往从日上三竿唱到月挂柳梢。最绝的是亮戏环节,琴师把坠胡架在脖子上演奏,武生翻着空心跟斗唱梆子,惹得满场叫好声震落槐花如雪。

三、老腔新韵正当时

郑州大石桥的戏迷角,每周都有票友自发唱戏。穿皮夹克的小伙用电子琴伴奏《朝阳沟》,银发奶奶们举着手机直播《程婴救孤》。在宝丰县马街村,95后的网红艺人在直播间唱河南坠子,打赏的火箭特效映着褪色的老戏台。

豫剧院新编的《义薄云天》里,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化作全息投影,虎牢关的硝烟从舞台漫向观众席。老戏迷起初直摇头,看到华容道那段传统唱腔时,又忍不住跟着拍大腿:噫——这才叫戏!

夜幕下的郑州如意湖畔,水幕电影正在播放豫剧《花木兰》。激光勾勒出的旦角虚影与湖对岸的大玉米交相辉映,几个晨练的老人驻足哼唱:刘大哥讲话理太偏......梆子声穿越千年,依然在现代化的都市里找到知音。这或许就是河南戏最动人的模样——既带着麦苗上的露水,又映着霓虹灯的光晕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