砀山梨园深处那些被时光镌刻的戏曲人生
砀山梨园深处那些被时光镌刻的戏曲人生
砀山北接齐鲁,南襟江淮的特殊地理位置,孕育了独特的戏曲文化基因。在这片梨树飘香的土地上,一代代戏曲艺人在田间地头搭台唱戏,用乡音乡韵编织着属于这片土地的艺术密码。
一、梆子戏里的梨乡风骨
砀山梆子戏艺人张广成,上世纪五十年代凭一副铁嗓铜喉闻名四省八县。每逢秋收时节,他的《穆桂英挂帅》总在打麦场上掀起阵阵喝彩。老辈人至今记得,他演出时总要带一筐砀山酥梨,唱到高亢处便咬一口梨润嗓,梨汁顺着胡须滴落戏袍的细节,成为梨乡戏迷津津乐道的传奇。
花旦演员王秀兰独创的踩棉花步法,将砀山妇女采摘棉花的劳作姿态化为舞台身段。她扮演的《拾玉镯》孙玉姣,捻线纺纱的身段里透着农家女的淳朴,转身抛帕的瞬间又尽显少女娇羞。这种源于生活的艺术创造,让传统程式化表演焕发出泥土的芬芳。
二、琴书艺人的烟火人间
盲艺人李德全的坠子琴书,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砀山集市不可或缺的风景。他总在茶馆门口支起三脚凳,怀抱坠胡开腔便唱《王华买爹》,沙哑的嗓音裹着黄河故道的风沙,道尽人间冷暖。最绝的是他即兴编词的本事,能把赶集老农买牛卖羊的讨价还价,现场编成诙谐押韵的唱段。
女艺人周凤霞的《陈三两爬堂》,将砀山方言的九声六调融入唱腔。她独创的哭板唱法,借鉴了本地妇女哭丧时的声腔特点,把陈三两的冤屈唱得撕心裂肺。老戏迷说,听她的唱段,就像看见黄河水在嗓子眼里打漩儿。
三、戏脉传承中的坚守与创新
老琴师赵金斗的工尺谱手抄本,密密麻麻记载着百余个濒临失传的曲牌。泛黄的宣纸上,工整的毛笔字旁注着此处应击梨木梆这句要带梨花腔等表演要诀。这些承载着梨园记忆的谱本,如今成了年轻演员破解传统密码的钥匙。
90后演员陈晓阳将网络直播与传统戏曲结合,用无人机航拍万亩梨园作为虚拟舞台背景。他改编的《梨园情》唱段,在抖音上获得百万点赞,让砀山梆子戏的韵脚第一次与电子音效产生了奇妙共鸣。这种跨界尝试,正为古老艺术打开新的生存空间。
砀山戏曲艺人的故事,如同深秋枝头的酥梨,外表朴实无华,内里却饱含岁月沉淀的甘甜。从田间地头到现代剧场,从油灯草台到网络云端,这些梨乡歌者用生命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。当春风又绿黄河故道,老艺人口中的戏文仍在梨树林间回荡,新一辈演员的唱腔已在数字世界里生根发芽,共同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梨园新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