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腔声声北社村:黄土坡上吼出的生命绝唱
老腔声声北社村:黄土坡上吼出的生命绝唱
渭北高原的褶皱里藏着一座不起眼的古村,青砖灰瓦的院落间,忽地爆出裂石穿云的嘶吼。北社村的老少爷们抄起月琴、二弦,踩着条凳,在晒谷场上摆开阵仗。他们脖颈青筋暴起,吼出的每个字都带着黄土的颗粒感,这不是普通的戏曲,是黄河儿女用血脉传承了三百年的生命密码。
一、戏文里藏着山河密码
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,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,这诙谐质朴的戏文在北社村传唱了十代人。老艺人们说,他们的戏本子不是文人写的,是祖辈在黄河滩上拉纤时喊出的号子。村里最老的《征西凉》手抄本,毛边纸上还沾着同治年间的汗渍,字迹歪斜处藏着纤夫摔跤时蹭破的血迹。
八十岁的张满仓至今记得,1942年大旱时,戏班子在龙王庙连唱七天《斩旱魃》。第三天夜里雷声大作,老人们说那是戏文惊动了天神。戏台边的百年古槐被雷劈开,树心焦黑处竟生出新芽,这截雷击木后来刻成了村里最金贵的梆子。
二、戏台就是人生道场
北社村的戏台不讲究雕梁画栋,三块门板一架就是戏台。开戏前必要撒五谷,不是图吉利,是给台下觅食的麻雀备着。戏到酣处,拉板胡的老汉会突然蹦上条凳,弦弓甩得马尾毛乱飞,看客们也不坐着了,跟着鼓点跺得黄土地直冒烟。
红白喜事的戏最见功夫。娶亲唱《龙凤配》,要弹出喜鹊闹枝的俏皮;白事演《哭祖庙》,得奏出寒鸦泣血的苍凉。前年王二狗给爹送葬,戏班唱到黄泉路上慢慢走时,西北风卷着纸钱直冲云霄,在场的老少爷们都说看见老爷子拄着拐棍在云头摆手。
三、血脉里的千年回响
年轻人外出打工,带回电子琴、架子鼓,可正月十五对戏,还得老腔镇场子。后生们发现,手机直播时吼段《将令一声震山川》,点赞比跳街舞多十倍。95后姑娘王彩凤把自拍杆架在板胡旁,直播间名字就叫老腔女团,网友说她们吼出了重金属民谣。
去年非遗日,北社村戏班进了国家大剧院。当粗粝的唱腔撞上穹顶的水晶灯,京城观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。谢幕时七十岁的鼓手张铁头突然擂鼓三通,吼了句即兴的黄河水倒流呦——,台下九零后白领们齐刷刷喊出爷们儿牛掰,这大概就是文化基因的神奇共振。
北社村的戏还在唱。农闲时,摩托车上绑着月琴的汉子们,像祖先背着纤绳那样走向四方。他们的唱腔里,有黄河改道留下的沟壑,有麦子拔节时的脆响,更有中国农民用三百年光阴酿出的烈酒,咂一口就能品出整个黄土高原的滋味。这种活着的历史,比任何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滚烫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