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铎传韵:北师大戏曲社团的前世今生
木铎传韵:北师大戏曲社团的前世今生
在京师学堂旧址的红墙灰瓦间,一阵悠扬的戏腔穿透梧桐树影。这里是北京师范大学木铎梨园戏曲社团的日常,一群青年学子正以青春之姿演绎着百年国粹。这个承载着历史回响的社团名称,藏着北师大跨越时空的文化密码。
一、百年文脉中的戏曲之种
1921年的春天,北师大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礼堂里,程砚秋先生清唱《锁麟囊》的水袖掠过讲台。这是师大历史记载中最早的戏曲教学实践。当时的国文系主任钱玄同力倡戏曲救国,在课程中首开戏曲赏析课,使这座以师范教育著称的学府,悄然埋下了戏曲传承的种子。
1996年秋,一群热爱京剧的学子在文学院教授王宁的指导下,将散落的戏曲爱好者组织起来。他们翻阅校史档案时,发现钱玄同先生曾在讲义上批注木铎金声,当传雅乐,遂以木铎梨园为名正式注册社团。木铎取自北师大校徽元素,象征教化传承;梨园则直指戏曲本源,暗合师范院校以文化人的使命。
二、木铎梨园的现代演绎
每周三傍晚,田家炳艺术楼总会传出特别的动静:水磨腔与吉他声交织,传统曲牌与电子乐碰撞。现任社长文学院研究生李墨染创新推出戏曲+工作坊,把《牡丹亭》唱段改编成阿卡贝拉,用全息投影重现《夜奔》的写意舞台。这种跨界尝试让00后社员直呼:原来戏曲可以这么潮!
社团与恭王府合作开发的数字戏曲博物馆,运用AR技术重现民国戏楼盛况。观众扫码即可看到梅兰芳虚拟影像讲解身段要领,还能通过动作捕捉系统体验云手卧鱼等程式动作。这种科技+传统的模式,让古老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。
三、校园里的文化磁场
在邱季端体育馆北侧的银杏林里,木铎梨园的露天戏台已成校园文化地标。每逢演出季,不仅有师生驻足,更有周边居民携老扶幼前来。中文系退休教授张鸿逵每周必到,他说:看着孩子们把《定军山》唱出青春朝气,就像看见文化血脉在跳动。
社团与北师大二附中建立的戏曲传承联盟,开创大中小学一体化传承模式。中学生参与大学工作坊,大学生指导中学戏曲社团,这种代际传递让京剧教育形成完整生态链。正如教育学部教授陈琳所言:当00后开始教10后唱戏,传统文化的未来就有了答案。
从钱玄同案头的戏文批注到全息投影的虚拟戏台,木铎梨园这个名字承载的不仅是戏曲艺术的传承,更是一所百年学府对文化使命的坚守。当暮色中的《贵妃醉酒》唱腔再次响起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水袖翻飞的年轻身影,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生长。这或许就是木铎金声在二十一世纪最生动的诠释——让经典永远年轻,让传承永不止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