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戏曲唱得真中,河南味儿窜出十里地!
这戏曲唱得真中,河南味儿窜出十里地!
在豫东平原的村口戏台前,七旬老人张老汉眯着眼睛,旱烟袋在手里转了三圈。台上旦角儿一甩水袖,他猛地一拍大腿:得劲!这味儿才对!话音未落,邻村来的戏迷已接上话茬:可不咋地,这腔调比胡辣汤还够味!
**一、乡音裹着黄土的调儿**
豫剧的甩腔不是凭空飘来的。老艺人说这是黄河水卷着泥沙的声儿,翻过太行山的西北风给调门添了三分硬气。你听《花木兰》里那句谁说女子不如男,男字往上那么一挑,活脱脱是豫北汉子蹲在田垄上犟脖子的架势。曲剧里那些个鼻音哼唱,倒像是洛阳城里卖浆面条的吆喝,拖着长长的尾音在街巷里打转儿。
**二、戏词里藏着庄稼人的理儿**
《朝阳沟》里银环妈那句你爹就是个榆木疙瘩,比十本哲学书都讲得透彻。豫剧《程婴救孤》里忠义二字值千金,分明是中原人骨子里的倔强。老戏迷最爱咂摸《卷席筒》里的俏皮话:你当我是那案板上的面,想咋揉就咋揉?这话里话外的机灵劲儿,跟开封夜市上讨价还价的大娘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
**三、做派里都是生活气**
看豫剧武生耍大刀,那招式不像京剧的写意,倒像村里杀猪匠剁排骨的架势——实在!花旦踩着碎步出来,手里帕子一甩,活脱脱是过年时新媳妇给长辈敬茶的样儿。最绝的是丑角,挤眉弄眼那几下,分明是集上卖香油的老汉逗小孩的神情。有次见老艺人演《七品芝麻官》,那甩帽翅的功夫,让台下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把式直拍腿:这不就是俺家驴尥蹶子嘛!
**四、梆子声里的烟火人间**
三伏天戏台子底下,光膀子的大爷跟着梆子敲膝盖,穿花布衫的婶子们边嗑瓜子边抹眼泪。散戏时总有人扯着嗓子学两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走调的唱腔混着拖拉机的突突声,顺着田埂能飘二里地。如今城里剧场也兴叫好,可年轻人那规规矩矩的掌声,到底比不了庄稼汉一嗓子噫——来得痛快。
戏台上灯火渐暗,台下意犹未尽的人群里,不知谁家的半大小子突然冒出一句:恁说这戏,咋比网红直播还带劲?周围顿时笑倒一片。这笑声裹着麦香,混着梆子声的余韵,在夜幕里荡开去,惊起打麦场上偷食的麻雀——这才是河南戏曲最地道的佐料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