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味乡音:这些花鼓戏曲目,一开口就让人挪不开耳朵
**寻味乡音:这些花鼓戏曲目,一开口就让人挪不开耳朵**
提起花鼓戏,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田间地头的热闹场景,或是逢年过节时戏台上那抹艳丽的红绸。作为扎根于民间的地方戏种,花鼓戏既有泥土的质朴,又不失艺术的灵动。想要听几段“拿得出手”的花鼓戏?下面这几出经典曲目,保管你一耳朵就上头。
---
**一、《刘海砍樵》:爱情戏里的烟火气**
“胡大姐,我的妻~”
只要这句唱词一响,湖南人没有不会接下一句的。这出源自湘北的经典剧目,讲述了樵夫刘海与狐仙胡秀英冲破世俗相恋的故事。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用俏皮的方言对白和轻快的锣鼓点,把市井小民的憨厚与仙家的灵动糅得恰到好处。尤其是“比古调”对唱,男女主角一唱一和,像极了农家夫妻拌嘴逗趣,听来嘴角忍不住上扬。
---
**二、《打铜锣》:一出戏演活百态人性**
湖北花鼓戏的“看家戏”里,《打铜锣》绝对占一席。故事简单得很:生产队派社员蔡九看守稻田,防止村民放鸭糟蹋庄稼。可偏偏遇上泼辣的林十娘,两人从斗智斗勇到握手言和,全程妙语连珠。蔡九那句“我手里铜锣当当响,哪个敢把鸭子放”的拖腔,带着几分得意几分无奈,活脱脱演出了农村“和事佬”的智慧。这戏最绝的是用方言俚语埋包袱,外地人听个热闹,本地人会心一笑。
---
**三、《补锅》:锅漏能补,人心更暖**
长沙花鼓戏里的“三小戏”(小生、小旦、小丑)代表作,讲的是养猪能手刘大娘嫌弃补锅匠李小聪职业低微,阻挠女儿兰英与他相恋。谁知自家锅破后,正是小聪巧手修补,最终化解偏见。剧中“手拉风箱呼呼响”的唱段堪称洗脑神曲,演员边唱边模仿拉风箱的动作,连眉毛都在演戏。更难得的是,这出戏把职业不分贵贱的道理,藏在家长里短的嬉闹里,丝毫不说教。
---
**四、《秦雪梅吊孝》:悲腔一响,泪湿衣襟**
谁说花鼓戏只会搞笑?安徽庐剧(属花鼓戏分支)的《秦雪梅吊孝》,就把悲剧唱得荡气回肠。商琳病逝后,未婚妻秦雪梅不顾礼教束缚,白衣素服前往哭灵。长达二十分钟的“悲腔”独唱,从哽咽低吟到撕心裂肺,一声“商郎啊——”九转十八弯,听得人脊背发麻。老戏迷常说:“听这出戏得备条手帕,没哭算我输。”
---
**五、新编戏也出彩:传统戏的年轻表达**
近年来的新编剧目更让花鼓戏“潮”起来。比如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《蔡坤山耕田》,将明代清官故事改编成充满网感的轻喜剧,主角甚至冷不丁冒出一句“我太难了”;而湖北的《河西村的故事》用花鼓调唱响精准扶贫,田埂上跳起现代舞。年轻人看完直呼:“原来老戏也能这么‘上头’!”
---
**听戏小贴士**
-**方言是灵魂**:花鼓戏分湘派、楚派、皖派,听原汁原味的方言版才有味。
-**看现场更带劲**:省级院团如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演出水准一流,乡镇草台班子的野趣也别有风味。
-**试试跟着哼**:《洗菜心》《瓜子红》等小调简单易学,KTV唱一段绝对惊艳全场。
从田间到剧场,花鼓戏就像一坛陈年米酒,初尝清淡,细品回甘。下次若有人问“花鼓戏有什么好听的”,不妨把这几段甩给他——保管再挑剔的耳朵,也得服气地赞一句:“确实韵味!”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