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腔里的百转千回:这些唱段一开口就醉了
戏腔里的百转千回:这些唱段一开口就醉了
总有人说戏曲咿咿呀呀听不懂,那是没遇上真正抓耳朵的好唱段。有些戏腔一开嗓,哪怕不戴字幕,都能让人跟着旋律摇头晃脑,不信您往下看。
**北方戏里的金嗓子**
京韵大鼓《探晴雯》里那句芙蓉花下埋香骨,老艺人骆玉笙的嗓子像浸了蜜,每个字都带着颤巍巍的尾音。您要是听过河北梆子《大登殿》里王宝钏的龙凤阁内把衣换,那高亢的调门能掀翻屋顶,偏又透着十八年寒窑苦等的辛酸。山东吕剧《姊妹易嫁》里的大段快板,俏皮话儿跟撒豆子似的噼里啪啦,听着比相声还带劲。
**江南水袖甩出的柔肠**
昆曲《牡丹亭》的游园惊梦不用多说,杜丽娘的水磨腔能把人骨头唱酥。越剧《梁祝·十八相送》里的对唱更绝,祝英台绕着弯子打比方,梁山伯这个呆头鹅硬是接不住话茬,听得人又急又笑。黄梅戏《女驸马》里为救李郎离家园那段快板,脆生生的小嗓子带着水乡的湿润气,活脱脱一个古灵精怪的姑娘。
**地方戏藏着大乾坤**
川剧《白蛇传》里青蛇变脸您见过吧?可知道唱腔里还藏着帮腔绝活?台后突然炸开一嗓子,能把看客惊得汗毛倒竖。豫剧《花木兰》里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那股子泼辣劲儿,比现代职场剧里的女强人还带劲。评剧《花为媒》里报花名的唱段,明明在数节气,愣是唱出了少女怀春的娇羞。
这些唱段有个共同妙处——即便听不懂词,单凭旋律就能让人入戏。下次堵车时别光听流行歌,试试放段程派《锁麟囊》的春秋亭,保证堵车都能堵出诗意来。要是听着听着不自觉跟着比划起兰花指,别害臊,这说明您骨子里早就是个戏迷了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