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端阳曲:那些在戏台上唱响端午魂的名角儿

梨园端阳曲:那些在戏台上唱响端午魂的名角儿

农历五月,粽叶飘香。当龙舟竞渡的鼓点与艾草清香交织时,梨园行里的名角们早已在红氍毹上演绎了八百年的端午传奇。那些穿越时空的唱腔里,藏着屈原投江的千古绝唱,也流淌着中华儿女的赤子衷肠。

**一、京昆雅韵里的屈子魂**

1919年端阳,梅兰芳在吉祥戏院扮上《天女散花》,水袖翻飞间暗藏玄机。这位京剧大师特意在端午场次加入《九歌》选段,云锦披帛化作汨罗江水,唱腔里带着湘楚古韵。台下票友发现,梅先生每唱到路漫漫其修远兮时,眼波流转处总凝着三分悲怆。

周信芳的《屈原投江》更堪称梨园绝响。1943年端午节,这位麒麟童在上海黄金大戏院连演七场。当他身着素白箭衣,在阴锣声中纵身跃下戏台时,满场观众泣不成声。据说周先生每次演完此剧,必要焚香静坐半日方能出戏。

**二、汉调楚腔中的端午俗**

武汉民众乐园的端午戏码总少不了汉剧《闹端阳》。陈伯华大师创造的陈派唱腔,把楚地百姓包粽子、挂菖蒲的热闹场景唱得活灵活现。她独创的九腔十八板,将龙舟竞渡的鼓点融入西皮流水,听得人血脉偾张。

在洞庭湖畔的草台班子里,花鼓戏《白蛇盗草》年年端阳必演。名丑王三麻子扮的法海别具一格,他借鉴皮影戏手法,用三寸不烂之舌把雄黄酒现形的典故说得妙趣横生。老观众都说:看过王法海,端午才算过踏实。

**三、新编戏里的古今对话**

1987年端午节,裴艳玲带着新编河北梆子《屈原》进京。这位女武生反串屈原,在天问唱段中糅入老调十三咳,把文人风骨唱得金石迸裂。戏至高潮处,她手持长剑劈开十米长的素绢,绢上墨字随剑锋纷飞如雨。

越剧王子赵志刚的《端午祭》则另辟蹊径。他用尹派唱腔演绎现代考古学家穿越时空遇见屈原,水袖与西装同台竟不违和。当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唱词用电子配乐烘托时,年轻观众突然读懂了楚辞的现代性。

戏台方寸地,一转两千年。从梅兰芳到赵志刚,从汉调楚腔到实验戏曲,端午的戏码始终在变,不变的是中国人对气节的坚守。当大幕拉开,铙钹响起,那些活在戏文里的端午魂,正等着新一代的角儿们续写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