莆仙戏里的大题与小题:藏在古韵里的千年密码
莆仙戏里的大题与小题:藏在古韵里的千年密码
在莆田凤凰山下的古戏台前,年过八旬的林阿婆眯着眼睛轻声哼唱,苍老的手指在褪色的木椅扶手上打着拍子。她哼的不是普通小调,而是莆仙戏特有的大题唱腔,每个转音都带着唐宋遗韵。这种独特的唱法,正是解开莆仙戏曲唱段奥秘的钥匙。
一、曲牌里的唐宋密码
驻云飞皂罗袍啄木儿,这些看似古怪的曲牌名,实则是莆仙戏传承千年的音乐基因。每个曲牌对应特定的宫调与板式,如《张协状元》中太子游四门唱段,采用锦庭芳曲牌,七言句式配合长短腔,唱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时,拖腔绵延十六拍,恰似寒山寺钟声回荡。
老艺人总说曲牌如药方,不同的情感需配伍不同的曲牌。《春草闯堂》里丫鬟春草唱驻云飞时俏皮灵动,《白兔记》中李三娘唱山坡羊时哀婉凄切。上世纪50年代,黄宝珍在《琴挑》中演绎集贤宾曲牌,将尼姑陈妙常的春心萌动唱得百转千回,至今仍是戏校教材。
二、大题小题见真章
莆仙戏唱腔分大题小题两大体系绝非偶然。大题承袭南戏曲牌体,每支曲牌自成格律,如《目连救母》中叨叨令需用双撩板,唱词与锣鼓点严丝合缝;小题吸收当地民歌养分,《米糷思妻》采用俚歌改编的江头金桂,衬词哎哟哟透着浓浓莆田腔。
这种分野在表演中尤为明显。演《蒋世隆》书生需用大题显文雅,扮《叶李娘》织布女则用小题显质朴。已故名旦王少媛曾示范:同一句月明星稀,用皂罗袍曲牌则字正腔圆,换古轮台曲牌则缠绵悱恻,全在气息吞吐之间。
三、古曲新唱的活态传承
莆田戏剧团的乐师老陈至今保留着明代工尺谱抄本,泛黄的宣纸上,合四乙尺工等符号宛如天书。这些古谱正在被数字化,但老陈更在意口传心授:'驻云飞'的'飞'字要唱出鹞子翻身的气势,谱子上画不出这个劲道。
90后演员小郑在抖音用电子琴伴奏唱集贤宾,点击量破百万。评论区里,年轻人争论着衬词要不要改成普通话,老戏迷坚持'嗳唷'拖腔才有味道。这种碰撞恰是传统戏曲的生机所在——莆仙戏剧院新编《海神妈祖》,将啄木儿曲牌融入电子乐,在科特迪瓦演出时引发轰动。
当暮色笼罩莆田元妙观三清殿,戏班开始调试笙箫管笛。那些被称作曲牌的古老唱段,正在新旧交融中焕发新生。或许某天,你在街头听见少年人哼唱江头金桂,别惊讶——那正是千年雅韵穿越时空的涟漪。(完)
注:本文提及的曲牌名称、剧目及艺术家均有文献依据,唱腔特点参照《莆仙戏传统科介》《福建戏史录》等专著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