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海戏台的活神仙——探秘戏曲班底的定海神针

滨海戏台的活神仙——探秘戏曲班底的定海神针

黄海之滨的渔港码头,每当潮水退去三丈远,镇上的老戏台就热闹起来。戏台两侧褪了色的朱漆柱上,总能看到用白灰歪歪扭扭写着周老板三个字。镇上人说,这是给活神仙留的座,哪怕周老板人在百里外,这个位置也得空着。

一、台柱子炼成记

1983年那个台风夜,刚满十六岁的周玉昆蜷在后台的戏箱上。老班主把最后半块玉米饼塞给他:小昆子,班里的武生撂挑子了,你敢不敢扮关公?那天夜里,少年人把《单刀会》的戏本嚼烂了吞进肚,次日愣是踩着三寸厚底靴在湿滑的台板上走了个满堂彩。

班里的老人至今记得,周老板出师那年在盐城大戏院连演十八天《长坂坡》。白天扮赵云耍花枪,夜里还要替嗓哑的旦角顶《贵妃醉酒》。戏迷们都说他的眼神像淬了火的刀,往台下一扫,满场八百条板凳都得抖三抖。

二、戏台下的江湖

1989年腊月,滨海县豫剧团走到绝境。周老板带着七个徒弟在集市上支起场子,从《三岔口》演到《挑滑车》,硬是凑齐了过年的盘缠。那天有个戴金丝眼镜的港商往铜锣里扔了块金表,周老板追出三里地原物奉还:听戏是缘分,给钱就俗了。

去年秋天,省里来的导演要改编传统戏。周老板把自己关在化妆间三天,出来时捧着发黄的戏本子:改词可以,但'斩颜良'那段拖腔得留着——这是祖师爷传下来的筋骨。后来那出戏拿了梅花奖,颁奖词里特意提到这段原汁原味的唱腔。

三、薪火相传

如今周老板的徒弟阿庆成了新台柱,但每逢初一十五,戏台前仍摆着那个瘸腿的鼓架。这是周老板年轻时打鼓留下的,他说鼓点就是戏班的魂。去年非遗日,阿庆带着师弟们重演《夜奔》,八十岁的周老板在台下敲响那面裂了缝的堂鼓,鼓声震得檐角的铜铃叮当作响。

戏台后的老槐树上,不知谁系了条褪色的红绸带。镇上的孩子说,这是周老板年轻时救场用的束腰。每当海风掠过树梢,红绸便像戏台上的水袖般翻飞,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未曾远去的江湖往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