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海县学戏曲哪里好?这份指南带你走进传统艺术殿堂
**滨海县学戏曲哪里好?这份指南带你走进传统艺术殿堂**
提起滨海县,不少人会想到碧海蓝天、渔村风情,但鲜少有人知道,这座海滨小城还深藏着浓厚的戏曲文化底蕴。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,想要学习传统戏曲、感受戏韵悠长,滨海县其实有不少“宝藏去处”。今天就带大家一一探访。
---
**一、滨海县戏曲传习所:专业教学,薪火相传**
若想系统学习戏曲,滨海县戏曲传习所是首选。这里由县文化馆与省内戏曲名家联合创办,常年开设京剧、越剧、黄梅戏等课程。传习所的老师多是省级剧团的退休演员,比如教京剧的周云芳老师,年轻时曾师从梅派传人,如今虽年过六旬,但身段唱腔依然韵味十足。
学员小陈分享:“周老师教《贵妃醉酒》的水袖功时,会手把手纠正动作。她说,戏曲讲究‘手眼身法步’,差一分味道就变了。”传习所每月还会组织学员登台实践,在县文化宫的“百姓戏台”演出,从化妆到走台全程体验,吸引不少戏迷捧场。
---
**二、百花戏曲社:社区里的“草根舞台”**
如果更倾向轻松入门,不妨去社区的百花戏曲社。这个由退休教师李玉兰发起的社团,成立已有12年,每周三、周日下午在城东社区活动室开课。社团以“零门槛”为特色,学员从8岁孩童到70岁老人都有。
李老师擅长用生活化的方式教学:“比如教越剧《梁祝》的念白,我会让学员先理解人物情感,再代入方言腔调。”社团还常组织“戏曲茶话会”,大家边喝茶边唱戏,偶尔邀请民间戏班来串场。去年重阳节,他们自编的方言版《沙家浜》还在县里拿了奖。
---
**三、滨海大剧院“戏曲工坊”:亲子共学的文化体验**
对于想带孩子接触戏曲的家庭,滨海大剧院的“周末戏曲工坊”值得一试。工坊依托剧院资源,每期围绕一部经典剧目展开。比如今年暑期推出的《西游记·三打白骨精》主题课,孩子们不仅能学猴戏的身段,还能亲手制作京剧脸谱。
负责人王霞介绍:“我们设计了很多互动环节,比如用VR技术‘穿越’到戏台后台,看演员如何勒头、贴片子。”不少家长反馈,孩子通过工坊爱上了戏曲,甚至主动要求报名长期班。
---
**四、海边戏台与渔村老艺人:民间自有真功夫**
在滨海县的渔村深处,还藏着更原生态的学戏去处。比如位于青沙湾的“海风戏台”,每年端午、中秋会有老艺人搭台唱戏。76岁的林阿婆是当地有名的“滩簧调”传人,她带的徒弟多是渔家子弟,练功常在沙滩上。“海边风大,练声时得压过浪声,嗓子自然就亮了。”林阿婆笑称。
有游客偶然路过学了两段,感慨:“跟着林阿婆学《渔光曲》,仿佛能听到海浪和戏腔在共鸣。”
---
**五、线上资源+线下联动:年轻人的新选择**
针对年轻群体,滨海县戏曲协会近年推出“云学戏”平台,联合本地剧团录制了《昆曲身段20讲》《京剧念白技巧》等网课。协会还定期举办“戏装体验日”,学员可预约试穿戏服,在古戏楼拍照打卡。大学生小刘说:“线上学理论,线下练实操,这种模式挺适合我们‘Z世代’。”
---
**结语:戏曲在滨海,不止于传承**
从专业课堂到渔村戏台,滨海县的戏曲学习资源既有“阳春白雪”,也不乏“人间烟火”。在这里学戏,学的不仅是唱念做打,更是一种浸润于日常的生活美学。若你路过滨海,不妨走进某个戏社或工坊,或许一段水袖轻扬、锣鼓铿锵的缘分,正等着你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