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湖小学戏曲班: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
**滨湖小学戏曲班: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**
清晨的滨湖小学校园里,总能听见悠扬的胡琴声混着稚嫩的唱腔。循着声音望去,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孩子正在戏曲教室里压腿、云手,眼神专注得仿佛穿越成了戏台上的小生、花旦。这所普通的公立小学,用十年时间把戏曲班打磨成了金字招牌,究竟藏着哪些独到之处?
---
**戏曲课堂里的小戏骨养成记**
推开戏曲教室的木门,墙上挂着的各色戏服与脸谱格外醒目。每周三次的戏曲课,孩子们要经历唱念做打的全套训练。压腿、踢腿、走圆场是基本功,低年级的孩子常常在课后追着老师问:老师,我今天的虎跳比昨天高了吗?
到了剧目排练环节,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。五年级的程小雨刚戴上穆桂英的翎子,就挺直腰板念起台词;三年级的小胖墩李昊为演好小猴兵,每天放学都蹲在花坛边模仿猴子的动作。最让孩子们兴奋的,是每月一次的扮上全妆体验——当油彩在脸上勾勒出角色轮廓,镜子里仿佛真的走出了一位英姿飒爽的杨门女将。
---
**专业师资打造沉浸式课堂**
戏曲班的成功,离不开双师配置的独特模式。科班出身的张雪梅老师负责基本功教学,她独创的戏曲健身操把枯燥的踢腿动作编成韵律操,连课间操时间都有学生自发练习。而特聘的省京剧团退休演员王建国,则带着孩子们在《三岔口》《拾玉镯》等经典折子戏里感受戏曲的虚拟之美。
更特别的是,戏曲元素已悄然融入其他学科。语文课上讲《林冲雪夜上梁山》时,孩子们可以用戏曲身段演绎风雪山神庙;美术课上临摹的戏曲脸谱,被做成了班级文化墙;就连数学老师都会用戏曲舞台的对称美学讲解几何图形。
---
**从校园舞台走向更大的天地**
每年六月的戏曲嘉年华是滨湖小学最热闹的日子。家长们举着手机挤在礼堂里,看着自家孩子踩着厚底靴在台上走圆场。去年改编的儿童版《大闹天宫》,小演员们翻跟头时踢落的金箍棒道具,成了孩子们津津乐道的意外彩蛋。
这支稚嫩的戏曲队伍,已多次在市少儿艺术节斩获奖项。更让老师们欣慰的是,很多毕业生升入中学后成了戏曲社团的骨干。去年教师节,已经读初二的刘子涵特意穿着戏服回校表演《梨花颂》,她说:在戏曲班学会的坚持,让我敢报名竞选学生会主席。
---
**结语:**
当00后、10后们熟练地摆出兰花指,当课间走廊飘荡着《谁说女子不如男》的唱段,滨湖小学用事实证明:传统文化从来不是老古董。在这里,戏曲不是需要供在橱窗里的文化遗产,而是孩子们触手可及的生活趣味。或许下一个戏曲新星,就藏在某个对着镜子练习眼神的小身影里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