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河戏曲面具寻踪:手艺人扎堆的老街藏不住了
滨河戏曲面具寻踪:手艺人扎堆的老街藏不住了
老板,这红脸的关公面具能试戴吗?站在青石板铺就的街角,我仰头望着檐角褪色的木雕花,手里摩挲着刚淘到的半脸谱面具。老匠人从竹帘后探出身,鬓角沾着朱砂颜料,笑呵呵递来一把竹柄铜镜。这种带着体温的市井气息,正是滨河戏曲面具最动人的注脚。
要说滨河哪里的戏曲面具最扎堆,老滨河人准会往城南努嘴。穿过挂着非遗传承基地木牌的牌坊,河坊街两侧的铺面渐次排开。李记脸谱坊的门槛被磨得发亮,第三代传人李师傅正用獾毛笔勾勒着钟馗的虬髯,案头堆着待阴干的五彩面具。他家的绝活是用古法熬制的桐油打底,画出的脸谱遇潮不褪色,老票友都认这个招牌。
往里走五十步,转角处的梨园阁别有洞天。店主王姨年轻时是县剧团的刀马旦,现在专收民间老面具。玻璃柜里躺着民国时期的纸胎面具,边缘都起了毛边,却仍能辨出旦角眉眼间的妩媚。最抢手的是她手作的皮影戏面具,用熟牛皮镂刻上色,对着光能映出斑斓影子,常有剧组道具师来这儿淘货。
若是赶上周三的鬼市,那才算开了眼。天蒙蒙亮,文化宫后巷就支起布篷,地上铺开的蓝印花布上,戏曲面具摞成小山。有河北梆子的素胎面具,也有川剧变脸用的绸面半盔,最稀奇的是整套的傩戏面具,青面獠牙的造型还沾着香灰。戴草帽的老汉蹲在摊前,随手抄起个尉迟恭的面具往脸上一扣,张口就是段《御果园救主》,周围立即响起叫好声。
懂行的买主都晓得去巷子深处寻宝。爬满爬山虎的院墙里,藏着徐老先生的私人作坊。老爷子年轻时给梅兰芳剧团制过道具,现在只接定制活计。他做的点翠面具堪称一绝,用翠鸟羽毛贴出凤冠霞帔,灯光下流转着孔雀蓝的光泽。上月省昆剧院排《牡丹亭》,杜丽娘戴的蝴蝶面帘就出自他手。
挑面具讲究三看:看胎底是否透光均匀,看勾线是否流畅不断,看配色是否遵循古制。若是给孩童买,推荐轻便的竹纸面具;收藏的话,选椴木阴刻的能传代。碰上开价虚高的,不妨用行话杀价:您这蓝采和的阴阳脸,颧骨这抹靛青可不够正啊,保准掌柜笑着让三分利。
暮色渐浓时,河坊街亮起红灯笼。戏迷们捧着新得的面具往茶馆赶——今晚的票友会上,这些面具就要在锣鼓点中活过来。或许正是这份流淌在烟火里的戏魂,让滨河的戏曲面具生生不息。下回来逛,记得带块软布,指不定就撞见令你心动的那张脸呢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