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河戏曲面具寻踪:藏在街巷间的非遗密码
滨河戏曲面具寻踪:藏在街巷间的非遗密码
走在滨河老城的青石板路上,总能听见咿咿呀呀的戏腔从茶馆二楼飘下来。这里的人们对戏曲的痴迷,早已融进了街巷肌理。而想要读懂滨河戏曲的灵魂,必得从一张张或威严或灵动的面具说起——它们不仅是舞台上的点睛之笔,更是打开这座城市文化基因的钥匙。
一、百年戏楼里的手艺人
穿过挂着德音社木匾的老戏楼,拐进后院逼仄的作坊,木屑香混着矿物颜料的苦涩扑面而来。七十岁的陈师傅正握着刻刀雕琢一具包公面具,刀尖游走处,月牙状的额纹逐渐清晰。祖上三代都做这个,老人摩挲着半成品上的木纹,现在年轻人嫌赚得少,整个滨河还在坚持的匠人,十根手指数得过来。
这种濒临失传的手工面具,在百年戏楼的后台还能寻得。每逢初一十五的折子戏开场前,总有懂行的戏迷摸到作坊,求购那些带着细微刀痕的孤品。不过得碰运气——老匠人如今接活全凭兴致,一方红脸关公可能要等上小半年。
二、市井深处的面具江湖
城南文化街的梨园阁总挤满外地游客,玻璃柜里陈列着描金绘彩的戏曲面具,标价从三百到三千不等。店主王姐坦言:这些都是工厂模具压的,真要说老手艺,还得去西头的鬼市。每月初九凌晨四点,古玩市场的巷弄里会亮起零星手电筒光,行家们蹲在地上翻捡着褪色的老面具,漆皮剥落处露出层层叠叠的修补痕迹,每个凹痕都在讲述某个戏班子的百年沉浮。
对普通游客来说,西关城墙下的脸谱张更实在些。这间不足十平米的铺子里,第三代传人用改良的轻质树脂做胚,既保留传统纹样,又加入现代审美元素。最受欢迎的是Q版旦角面具,眼尾那抹桃红晕染得恰到好处,年轻姑娘们买去当拍照道具,倒让老手艺意外走红短视频平台。
三、寻面具者说
去年深秋,我在城隍庙后巷遇见个有意思的老板。他的杂货铺看似卖着针头线脑,掀开里间蓝布帘子,整面墙挂满从各地收来的戏曲面具。有川剧的变脸壳,藏戏的鹿角面具,当然最多的还是本土的滨河戏面。当他得知我想找具能戴上台的真家伙,转身从樟木箱底取出个绸布包——具乌木雕的钟馗,青面獠牙间隐约可见暗红漆斑,据说是光绪年间某戏班镇箱之宝。
这类可遇不可求的老物件,往往藏在本地人都不一定知晓的隐秘角落。若是赶巧碰上滨河戏曲文化节,城南广场的临时市集里,常有民间艺人支起摊子现做现卖。看着素白胚子在匠人手中逐渐眉眼生动,或许比买到成品更有滋味。
**贴士:**
1.老匠人工作室需提前预约,可致电德音社前台询问
2.鬼市交易记得带强光手电筒,凌晨温度低备好外套
3.树脂面具建议选哑光质地,拍照更显质感
4.若见面具内壁有墨笔写的戏班名号,千万别水洗
暮色降临时分,戏楼前的红灯笼次第亮起。那些沉睡在店铺橱窗、藏身市井深处的面具,此刻正在戏台灯笼的映照下苏醒。当铜锣响起,生旦净末丑次第登场,你会突然明白:寻找面具的过程,本就是一场穿越古今的沉浸式戏剧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