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海人听戏:咸湿海风里飘着百年戏腔
滨海人听戏:咸湿海风里飘着百年戏腔
夏日的滨海老茶馆总飘着若有若无的潮气,三五个银发老者端着青瓷茶盏,手指跟着戏台的锣鼓点轻叩桌面。戏台上老生甩起的水袖掠过半空,带着海蛎子味的叫好声就从台下炸开。这座被海风浸润的县城,戏台子上的唱腔总裹着咸湿的海腥味。
一、码头飘来的戏腔
光绪年间的渔汛期,山东渔船在滨海港卸货时,桅杆上总挂着成捆的柳琴戏唱本。码头工人歇脚时,把扁担往盐垛上一架,扯开嗓子就是一段《王定保借当》。这些夹杂着鲁西南方言的唱段,在渔民粗犷的吆喝声里落地生根,渐渐与本地小调糅合成独特的海溜子腔。
天后宫前的石板路上,至今还能找到当年草台班子的车辙印。每逢渔汛结束,徽州戏班会循着海货商人的足迹而来,在龙王庙前支起竹棚戏台。黄梅戏《天仙配》的七仙女,在渔民口中变成了能驾浪而行的龙女,戏文里添进了祭海祈福的唱词。
二、戏台下的海蛎子味
滨海县淮剧团的当家花旦李玉梅,每天开嗓前总要喝碗文蛤汤润喉。这个诞生在盐碱滩上的剧团,把渔家号子融进传统淮调,创排出《浪里红帆》这样的新戏。老戏迷说他们的唱腔里能听见潮起潮落,年轻观众则着迷于唢呐声中穿插的电子音效。
每年开渔节,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就会变身露天剧场。装卸工人们用龙门吊架起灯光,叉车运来充气座椅,起重机吊臂上挂着渔家戏曲节的横幅。当《打渔杀家》的梆子声混着货轮汽笛响起时,连外国船员都会跟着节奏跺脚。
三、手机里的百年老调
00后姑娘陈晓雨的手机里存着二十多个戏曲APP。她会在赶海直播时,给粉丝唱新编的电子淮歌《赶潮谣》。渔家乐老板娘王金凤更绝,把《赵五娘》的唱词改成海鲜菜谱,游客吃着文蛤蒸蛋听春二三月草青青,蛏子肥来蛤蜊鲜,筷子都能多动几下。
戏曲茶座老板老周在抖音教网友分辨戏曲流派:海派淮调像爆炒花蛤要猛火快翻,苏北淮腔像文火煨海参得慢慢入味。他的直播间背景是泛黄的老戏单,屏幕上却飘着老周再来段rap版的弹幕。
暮色中的滨海港,潮水拍打着明代海堤。戏台边的海鲜大排档亮起霓虹灯,蒸锅腾起的热气里,传来年轻人用吉他弹奏的淮剧过门。百年戏腔裹着新时代的咸腥气,继续在浪涛声里生生不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