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海县学戏曲指南:家门口的梨园课堂,藏着多少宝藏老师?
滨海县学戏曲指南:家门口的梨园课堂,藏着多少宝藏老师?
在滨海县的街头巷尾,总能在晨光熹微时听到隐约的吊嗓声,公园凉亭里常见老人执扇起舞的身姿。这座苏北小城与戏曲的缘分,早已融进街巷的烟火气里。想学戏曲不必去大城市,那些藏在社区深处的戏曲课堂,正等着有心人叩响门扉。
**一、梨园新芽初长成**(文化馆戏曲班)
滨海县文化馆二楼排练厅的镜墙前,每周二下午都回荡着婉转的唱腔。62岁的张美云老师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兰花指的起势,这位从县淮剧团退休的老演员,总爱把唱戏如绣花挂在嘴边。这里的少儿戏曲班不仅教唱念做打,更带着孩子们临摹戏曲脸谱、缝制水袖,让传统文化在针线穿梭间生根发芽。去年结业的王小雨,如今已是县春晚的常驻小演员。
**二、校园里的非遗传承**(滨海实验小学戏曲社团)
每周四放学后,滨海实验小学的戏曲教室准时响起清脆的梆子声。外聘的淮剧名家陈建军带着孩子们练习云手身段,木地板被踏出整齐的节奏。这所省级非遗传承基地不仅开设戏曲课间操,更把《赵五娘》《白蛇传》改编成儿童剧。校长李芳说:孩子们穿上戏服的眼神都会发光,这是最好的文化自信教育。
**三、老戏骨手把手教学**(滨海淮剧团传习所)
穿过中山路飘着油香的老街,青砖灰瓦的滨海淮剧团里藏着真功夫。暑期集训班总吸引着各地戏迷,58岁的梅花奖得主周玉梅亲自示范甩发功,发梢扫过空气的破风声让学员屏息。这里的教学不按课本,而是口传心授的老法子——清晨五点跟着师傅吊嗓子,日落时分对着一池春水练眼神。去年结业的李明,如今已在乡镇戏台挑起大梁。
**四、社区里的戏曲会客厅**(各街道文化站)
城东街道活动中心每周三的戏曲沙龙,总飘着龙井茶香。退休教师赵爱华在这里义务教学十年,她自创的戏曲养生操让广场舞阿姨们着了迷。这个没有门槛的课堂里,既有跟着手机学唱段的大学生,也有带着孙辈来玩票的老票友。墙上的课程表写着:周一京剧身段、周三淮剧唱腔、周五戏曲化妆体验...
从文化馆的镜厅到老剧团的排练场,从校园教室到社区活动站,滨海县的戏曲传承早已突破围墙。在这里学戏,学的不仅是唱念做打,更是浸润在一方水土养出的人情味里。当暮色降临时分,或许你也能在某个巷口听见这样的对话:李奶奶,今天《秦香莲》那段'三击掌',您再给我说说?走!上我家喝口茶慢慢说...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