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海古调今犹在:探秘苏北戏曲的活化石

滨海古调今犹在:探秘苏北戏曲的活化石

黄海之滨的晨雾还未散尽,老盐河畔的戏台前已坐满了乡亲。锣鼓声穿透薄雾,悠长的唱腔和着海风飘向远方。在滨海这座千年古邑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渗透在盐蒿草气息里的生活韵律。当现代文明冲刷着传统文化堤岸,这里的戏台依然倔强地生长,用最鲜活的姿态诉说着戏曲的生生不息。

一、淮调里的盐渎遗韵

沿海滩涂的盐工号子与里下河船歌交融碰撞,孕育出淮剧独特的声腔体系。滨海老艺人至今保留着三翻九转的古老唱法,一句老淮调能拖出十八个婉转的花腔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滨海淮剧团排演的《秦香莲》进京汇演,演员在杀庙一折中连续72句的垛板演唱,让梅兰芳都赞叹这才是戏曲的筋骨。

在滨海乡间,至今流传着三月三,唱淮班的民谚。每年春汛时节,渔民们总要请戏班在龙王庙前连唱三天大戏。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,工作人员在滨海天场镇发现了一箱清代同治年间的淮剧工尺谱,泛黄的宣纸上,用工整的小楷记载着《赵五娘》《莲花庵》等失传剧目的唱腔曲牌。

二、海韵浸润的戏曲奇珍

八滩古镇的早市上,常能遇见挑着海鲜担子哼唱僮子戏的老渔翁。这种源自古代巫傩的戏曲形式,至今保持着击鼓通神的原始形态。艺人头戴五彩雉翎,手持师刀令牌,在香烟缭绕中演绎《魏征斩龙》等神话故事。最特别的当属海里红唱腔,演唱者需用丹田之气模拟海潮轰鸣,这种独特的发声技法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。

滨海港的渔民中流传着一种船戏:十二人分乘两条渔船,在波峰浪谷间对歌唱和。甲板为台,桅帆作幕,唱到高潮处,船工会突然撒开渔网,银鳞闪烁间,恍若龙王现世。这种充满海洋气息的表演形式,被戏曲研究者称为流动的民俗博物馆。

三、戏台上的时代印记

坎北街道的文化广场上,每周六晚都有淮剧票友会。令人惊奇的是,登台献唱的不只有白发老者,更有穿着汉服的00后。他们用抖音直播传统折子戏,给《牙痕记》配上电子乐伴奏,古老唱腔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。当地文化馆顺势推出戏曲+电商培训,年轻演员们边唱戏边推介滨海香肠、何首乌等特产,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。

在滨海县淮剧团的排练厅,90后主演小陈正在揣摩新编现代戏《宋公堤》的角色。这出讲述新四军带领群众修筑海堤的剧目,创新性地融入了渔鼓、船工号子等元素。首演当晚,当演员唱起咸潮泡不烂铁脊梁时,台下老盐工们早已泪湿衣襟。

暮色中的滨海港,潮声与戏韵依旧和鸣。戏台前的长条板凳上,老戏迷打着拍子,孩童举着手机录像,外国游客举着云台直播。在这里,戏曲不是需要抢救的遗产,而是奔涌向前的活水。当海风吹散最后一个尾音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传统的坚守,更是一个滨海小城用戏韵书写的文化自信。(完)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