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海老戏楼里的百年声腔

滨海老戏楼里的百年声腔

黄海之滨的滨海县,每逢农历三月的庙会,总能在青砖黛瓦的老街深处听见悠扬的戏腔。七旬老人张德富拄着竹杖站在文昌阁戏楼前,眯着眼睛念叨:这调子和我小时候在陈家班听的一模一样。斑驳的戏台木柱上,依稀可见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的字样,见证着这片土地与戏曲绵延百年的情缘。

一、海风浸润的戏曲基因

滨海自古便是漕运重镇,大运河支流中山河贯穿全境。明清时期,往来盐商在通榆关码头卸货时,总爱请戏班在河神庙前唱上三天大戏。光绪年间的《阜宁县志》记载:每岁春汛,苏扬商贾云集,弦歌之声昼夜不绝。这种独特的商埠文化,让昆腔、徽调与本地渔歌在茶馆酒肆中交融,逐渐催生出独具韵味的滨海戏曲。

老艺人王桂芳家中珍藏的戏折上,《白蛇传》《孟丽君》等剧目旁密密麻麻标注着浪淘沙网船调等本地曲牌。最特别的当属《渔鼓道情》,表演者手持三尺渔鼓,唱腔里夹杂着船工号子的顿挫,尾音总带着海风的咸涩。这种扎根民间的艺术形式,至今仍在滨海乡间的婚丧嫁娶中鲜活存在。

二、戏台春秋里的光影流转

走进滨海博物馆戏曲展厅,玻璃柜里陈列的戏服令人惊叹。一件光绪年间的蟒袍,海水江崖纹用贝壳粉掺金线绣成,在灯光下泛着粼粼波光。馆长李建军介绍:早年渔民看戏不卖票,都是用鲜鱼换座,这些行头都是拿黄花鱼、鲳鱼换来的。戏班以鱼易票的传统,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逐渐消失。

在县档案馆里,泛黄的戏单记录着民国二十三年庆丰班的演出盛况:连演十八天不重复的剧目,戏台前挤满了从灌南、响水赶来的戏迷。83岁的淮剧名角陈凤英回忆:那时候学戏要对着海边吊嗓子,师父说要把海涛声化进唱腔里。这种独特的练声方法,造就了滨海戏曲高亢中带着浑厚的独特音色。

三、古调新声的当代传承

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,滨海淮剧团的抖音直播间热闹非凡。年轻演员周晓芸正在演示云手身段,屏幕下方不断跳出求教甩水袖技巧的留言。剧团团长赵明成说:我们在传统《赵五娘》里加入电子配乐,年轻人反而更爱听了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县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能把《秦香莲》唱得字正腔圆,非遗传承人每周三下午都会来校指导。

站在重新修缮的望海楼戏台上,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培生抚摸着雕花栏杆感慨:当年我师父在这演《梁山伯》时,台下观众哭倒一片。如今,他带着徒弟们排演的新编戏《盐场春晓》,正用老腔调讲述新时代的滨海故事。每当幕布升起,海风裹挟着熟悉的旋律掠过屋脊,仿佛百年前商船云集时的戏台灯火,依然在这座滨海小城生生不息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