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滨河戏曲面具:藏在老街巷里的手艺与烟火
【寻访滨河戏曲面具:藏在老街巷里的手艺与烟火】
滨河的老街总有一种魔力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街边支着竹椅的老茶馆里飘出茉莉香,拐角处不起眼的木门后,或许就藏着一间传承三代的戏曲面具作坊。这些年,总有外地朋友问我:滨河的戏曲面具到底去哪儿买?答案不在商场,也不在网红打卡点,而在那些弯弯绕绕的市井巷陌里。
**第一站:南门戏楼后的脸谱张**
穿过南门戏楼飘着油彩味的后台通道,拐进挂满铜铃的窄巷,73岁的张师傅守着他的十平米小店。木架上陈列的面具乍看斑驳,凑近才能看清每道笔触的力道——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至今坚持用古法熬制天然颜料,据说调色时还要掐着戏班子晨练的时辰。他做的关公脸最抢手,朱砂混着金粉在额间勾出三道火焰,捧在手里沉甸甸的,能闻到松木香。
**转角遇见的手作集市**
每月初八的河神庙市集,总有几个戴靛蓝头巾的摊主。他们多是周边村镇的手艺人,背篓里码着未上漆的素胚面具,现场调色勾画。在这儿能淘到别处少见的钟馗嫁妹目连救母等冷门戏码面具,价格比老字号便宜三成。记得带现金——有位姓吴的婆婆总说:手机收钱,那戏魂儿就跑啰!
**游客不知道的宝藏仓库**
本地戏服厂三楼有间对外半开放的陈列室,推开吱呀作响的铁门,上千张面具按剧种分列在玻璃柜中。从巴掌大的皮影戏头茬,到需要两人抬的傩戏面具,管理员老李能讲出每个面具背后的戏文故事。这里不零售,但遇上懂行的,他会从库房深处翻出瑕疵品:这道裂痕正好在包公的月牙上,倒像特意雕的。
挑面具讲究三看:看背面木纹是否细密均匀,摸内侧是否保留刻刀痕迹,对光看颜料是否透而不滞。真正的老手艺人会在面具耳后留枚暗记,可能是朵梅花,也可能是半个卦象。最近发现某宝上有店家盗用张师傅的作品图,标价不到实体店三成,收到货却是树脂倒模的——戏曲面具的灵气,终究是机器压不出来的。
下次来滨河,别只顾着在景区商铺转悠。试着在晨雾未散时蹲守老茶馆,或许能遇见给新面具开光的仪式——老师傅唱着《跳加官》,用朱笔在空白脸谱上落下第一道眉。这份流淌在烟火市井里的戏魂,才是滨河面具最动人的底色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