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河戏曲面具寻踪:手艺人扎堆的老街藏着你想要的瑰宝
**滨河戏曲面具寻踪:手艺人扎堆的老街藏着你想要的瑰宝**
滨河的夏夜总飘着悠扬的戏腔,河畔茶馆里飘出的二胡声裹着油彩的香气。若是循着这味道拐进青石板铺就的庙前街,你会在斑驳的砖墙后发现戏曲面具真正的江湖。
**一、百年戏装铺里的“脸谱博物馆”**
“德昌号”的木匾在街角摇摇晃晃,第三代传人赵师傅正用毛笔勾勒着钟馗的虬髯。这家从民国年间经营戏服的老店,后屋木架上层层叠叠码着三百多张面具,从包公的月牙额到孙悟空的火眼金睛,每张都用棉纸隔开。常有名角儿来此定制——刀马旦的额饰要嵌真珍珠,花脸的髯口得用马尾毛手工编织。游客若想淘个百元内的入门款,不妨选巴掌大小的冰箱贴面具,朱砂混着金箔的笔触依然传神。
**二、河市早集的流动宝库**
天未亮,南门码头就支起了蓝布篷子。赶早的戏迷们打着手电筒在竹筐里翻找,泥塑的傩戏面具还带着窑炉的余温。戴斗笠的老汉蹲在石阶上,面前铺开的红布上摆着梨园行当的“十二脸子”,木纹里渗着几代人的手泽。砍价秘诀在于夸赞:“您这尉迟恭的钢鞭画得比电视里还威风!”老汉一高兴,80元的开价往往能抹个零头。
**三、美院后巷的叛逆新生代**
美院围墙外“半日闲”工作室的铁门总是虚掩着,美院毕业生阿琛把哪吒三头六臂的面具改成了赛博机械风,LED灯在眼眶里流转。这里能订制带蓝牙音箱的《牡丹亭》杜丽娘面具,年轻人婚拍用的敦煌飞天面具押金就要两千。每周六下午的创意市集,常有汉服姑娘和coser蹲在摊位前,把传统纹样和动漫元素混搭出新花样。
**寻宝贴士**:农历三月廿八城隍庙会期间,七十岁的面塑非遗传承人会在戏台后摆摊,用艾草汁调制的青面獠牙面具能驱蚊避暑。切记避开旅游团扎堆的“文化创意园”,那里批量印刷的树脂面具可没有老匠人画瞳孔时那“点睛一笔”的灵气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