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湖小学戏曲班: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

滨湖小学戏曲班: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

走进滨湖小学戏曲班的排练室,总能看见这样的画面:一群八九岁的孩子正跟着老师学甩水袖,蓝色绸缎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;角落里几个男生扎着武生步,额头上渗着汗珠却不肯歇息;后排有个扎双髻的小姑娘,正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兰花指。这些日常片段,勾勒出这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最生动的模样。

一、不只是唱念做打

戏曲班的课程表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戏曲教学的想象。每周三下午的戏曲博物课上,孩子们会触摸到清代戏服上精巧的苏绣纹样,观察不同脸谱色彩背后的性格密码。张美华老师总说:要让孩子们先懂得美,才能爱上戏。

在跨学科融合课堂上,数学老师会带着学生计算戏台的最佳视角,语文老师用《窦娥冤》讲解元代社会。这种创新教学让戏曲不再停留在技艺层面,去年在全市教学成果展演中,孩子们自编的环保主题皮影戏《森林小卫士》获得了创新剧目奖。

二、舞台背后的成长

五年级的周雨欣刚入学时是个害羞的转学生,现在已是学校版《牡丹亭》里的小春香。她母亲感慨:跟着老师学身段眼神,孩子连走路都变得挺拔了。这种改变不是个例,戏曲班的孩子普遍展现出更强的专注力和表现力。

在期末汇报演出后台,总能见到高年级学生帮低年级整理头面的温馨场景。戏曲班特有的师徒制让不同年龄的孩子结成对子,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技艺上,更培养着责任与担当。去年重阳节,孩子们带着《杨门女将》走进社区养老院,老戏迷们湿润的眼眶是最好的掌声。

三、传统与未来对话

戏曲班的教学团队深谙守正创新之道。李建国老师开发的戏曲操融入云手、台步等元素,成为全校课间活动的亮点。智能教学系统记录着每个孩子的唱腔波形,AI辅助纠正发声位置,科技手段让古老艺术焕发新机。

更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的创造力。他们用3D打印技术复原文物头饰,在社交媒体发布戏曲手势教学短视频。去年与海外姐妹校的线上交流中,小演员们用英文解说《三岔口》的虚拟时空叙事,让外国师生惊叹于中国戏曲的智慧。

看着戏服飘飘的小身影在校园穿梭,总能想起戏曲班墙上的那句话:一棵幼苗要长成大树,既需要向下扎根的耐心,也要有向上生长的勇气。在这里,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化作滋养童年的养分。当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校时还能唱上几句戏词,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回声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