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湖小学戏曲班亲历记:孩子学戏一年,我看到了这些变化

滨湖小学戏曲班亲历记:孩子学戏一年,我看到了这些变化

去年秋天,女儿攥着戏曲班报名表冲进家门时,我正盯着手机处理工作邮件。妈妈我要报名这个!她举着那张印着京剧脸谱的粉色宣传单,眼睛亮得像是发现了宝藏。说实话,当时我内心是抗拒的——戏曲?这不是爷爷奶奶辈才喜欢的吗?

**第一次推开戏曲教室的木门**,迎面扑来的不是想象中的陈旧气息。二十几个穿着练功服的孩子正在地毯上拿大顶,笑声和指导声此起彼伏。墙上挂着孩子们手绘的戏曲人物,窗台摆着青花瓷盆种的绿萝,阳光透过木格窗棂洒进来,倒像是闯进了某位京剧名家的练功房。

让我意外的是戏曲课的内容。原以为就是学唱段、走台步,没想到**每周课程都像开启百宝箱**:周一的戏曲历史故事课,孩子们要自己查资料做手抄报;周三的唱腔课会穿插方言教学;周五的形体训练结束后,老师竟带着孩子们用油彩在鸡蛋上画脸谱。女儿把那些彩蛋摆在书架上,逢人就要讲解红脸关公白脸曹操的含义。

最惊喜的是去年校庆的汇报演出。当女儿扮演的小青蛇踩着云步绕场时,我几乎认不出那个平时害羞的小姑娘。她头上插的绒球随着动作轻颤,水袖甩出去像两道彩虹,转身时腰间的玉佩叮当作响。**那一刻突然明白,戏曲不是老古董**,那些唱念做打里藏着的,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精气神。

现在每周五接女儿放学,总能听见后座传来不成调的哼唱。她会给弟弟讲穆桂英挂帅的故事,用毛巾当水袖教小伙伴走圆场。有天收拾书包时掉出个笔记本,密密麻麻记着西皮流水二黄原板这些专业术语,最后一页写着:长大后要改良戏曲服装,让它们既好看又方便运动。

看着这些变化,我开始理解戏曲班门口那副对联的深意——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。在这个手机游戏称王的时代,能有方寸之地让孩子们触摸传统文化的肌理,在咿呀声韵间找到文化自信的锚点,或许就是滨湖小学戏曲班最动人的地方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