扎根大漠的梨园传奇:兵团戏曲里的家国情怀
扎根大漠的梨园传奇:兵团戏曲里的家国情怀
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棉田旁,几位头戴草帽的老军垦抱着发黄的搪瓷缸,围坐在露天舞台前。当胡琴声穿透戈壁的风沙,老秦腔《周仁回府》的唱腔响起时,浑浊的泪水顺着他们沟壑纵横的脸庞滑落。这不是普通的戏剧表演,而是承载着几代兵团人精神密码的兵团戏曲。
一、铁犁翻出的艺术沃土
1954年,八千湘女上天山的驼铃声尚未消散,来自五湖四海的军垦战士在开荒间隙,用马灯照亮了戈壁滩上的第一方舞台。陕西籍战士带来的秦腔《三滴血》,河南小伙哼唱的豫剧《花木兰》,与维吾尔族老乡的热瓦甫琴声在篝火旁交织,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戏曲语汇。
塔里木河畔的塔河艺术团首创军垦秦腔,将开荒造田的号子融入传统曲牌。老艺人王德胜回忆:我们拿坎土曼当惊堂木,用棉桃壳做梆子,把地窝子里的煤油灯吊起来就是追光。这种粗粝中透着生命力的艺术形式,在玛纳斯河两岸迅速生根。
二、大漠孤烟中的艺术创新
兵团戏曲最显著的特征是混血基因。石河子豫剧团将河南梆子与哈萨克阿肯弹唱结合,创作出《军垦母亲》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冬不拉梆子腔。奎屯的眉户戏名家张凤英,把陕西碗碗腔与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节奏相糅合,开创了木卡姆眉户新流派。
道具运用更是充满戈壁智慧。农五师剧团用红柳枝编织盔甲,棉花桃制作旦角头饰,拖拉机引擎盖拼接成移动舞台。这些就地取材的创意,让传统戏曲在荒漠中绽放出异样光彩。正如老团长李建国所说:我们的舞台是大地,观众是苍穹,伴奏是风沙。
三、永不谢幕的精神图腾
在阿拉尔市的兵团文化馆,珍藏着一面补丁摞补丁的戏旗。这是1958年农一师文工队穿越死亡之海演出时使用的道具,旗面上二十八块补丁记录着二十八场沙暴中的演出。这种戏比天大的执着,让兵团戏曲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信使。
新一代传承人正在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力。90后编剧马晓燕创作的《沙海梨园》,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军垦岁月;库尔勒青年剧团将抖音直播融入演出,让兵团戏曲走进千万手机屏幕。但无论形式如何创新,幕布拉开时那声穿透云霄的喊坡(秦腔起调),始终是兵团人最熟悉的精神号角。
当夜幕降临,兵团团场的文化广场上,白发苍苍的老军垦与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并肩而坐。舞台上的水袖依然在月光下翻飞,胡琴声里依然流淌着拓荒者的故事。这方诞生于戈壁的戏曲舞台,正如沙漠胡杨,在岁月风沙中愈显苍劲,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永不褪色的兵团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