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收锣鼓里的戏韵:一出剥玉米唱出农耕千年情
丰收锣鼓里的戏韵:一出剥玉米唱出农耕千年情
在河南濮阳的田间地头,老戏迷们至今传唱着这样的戏词:金珠玉粒手中舞,千层黄袍层层除,要问这是哪出戏,且听俺唱段《扒苞谷》。这出源自清代道光年间的民间小戏,用十二道工序完整演绎了玉米脱粒的传统技艺,将农耕智慧化作了婉转的戏腔。
一、农事入戏:劳动号子变戏腔
中国戏曲史上早有以劳入戏的传统。元代杂剧《刘知远白兔记》中,李三娘推磨的唱段磨儿转得似风车,泪珠儿和麦俱落,将艰辛劳作化作动人旋律。明代传奇《牡丹亭》的游园一折,杜丽娘采花扑蝶的身段,实则是江南采茶动作的艺术提炼。
在黄河流域的农耕区,玉米脱粒这道工序被民间艺人提炼成完整的戏剧程式。演员手持道具玉米,通过持穗分叶旋拧脱粒等十二个程式化动作,配合梆子戏特有的慢板流水板,将枯燥的农活演绎成充满韵律的舞蹈。
山东吕剧《玉米谣》保留着这样的唱段:左手托起黄金塔,右手好似燕子斜,三转两旋珍珠落,要留杆儿光溜溜。看似简单的劳作,在戏台上化作诗意的艺术表达。
二、戏名探源:从劳动号子到正式剧目
关于这类剧目的命名,地方志中可见端倪。清光绪《滑县志》记载:秋收时,有演《打棒子》者,众人和之。这里的棒子即玉米古称,打棒子便是最早的剧目名称。在河北武安平调中,该剧被称作《掰棒子》,而豫北地区则多称《扒苞谷》。
不同剧种对同一农事的不同命名,折射出地域文化的细微差别。山西上党梆子叫《脱玉茭》,凸显玉米的珍贵;陕西秦腔称《掰金棒》,强调丰收的喜悦。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剧名,恰是农耕文明活态传承的见证。
在豫剧名段《朝阳沟》中,银环学农的经典唱段前腿弓,后腿蹬,其身形步法正源自《扒苞谷》的程式动作。这种艺术升华,让农事戏曲超越了简单的劳动再现。
三、犁铧为笔:农耕文明的舞台书写
这些农事戏曲中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密码。玉米脱粒的十二道工序,暗合十二月农事轮回;演员手中的道具玉米穗,常缀十二排籽粒,象征一年光阴。这种数字隐喻,展现着先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。
在鲁西南地区,老艺人传授《扒苞谷》时,要求学徒必须先下地劳作三月。这种艺从农中来的传统,确保表演始终扎根生活。正如豫剧大师常香玉所说:戏台上的锄头要比田里的更真,因为要替千万把锄头发声。
当今舞台上,中国戏曲学院新编《丰收组曲》将传统农事程式与现代舞蹈融合。年轻演员们手持LED玉米道具,在投影的麦浪中起舞,让古老农事焕发新生。这种创新传承,恰似玉米脱粒——剥去陈旧外壳,让文化内核永远鲜活。
幕起幕落间,那些曾经在打谷场上即兴唱和的劳动号子,已化作戏台上一板一眼的精致艺术。当大幕拉开,金黄的玉米在追光灯下纷飞如雨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一个民族对土地的永恒眷恋。这出剥玉米的小戏,正如田埂上的蒲公英,将农耕文明的种子撒向未来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