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星剧团经典唱段大盘点: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角儿与戏

红星剧团经典唱段大盘点: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角儿与戏

每当胡同口的槐花飘香,老戏迷们总要念叨起红星剧团那几出拿手好戏。这个扎根北京七十三载的老字号剧团,用一板一眼的唱腔在京城梨园界刻下了深深印记。要说他们最叫座的剧目,还得从那个让票友们魂牵梦绕的《牡丹亭》说起。

1953年的深秋,长安大戏院挂出红星剧团全本《牡丹亭》的水牌,程砚秋亲传弟子李玉声反串杜丽娘,愣是把游园惊梦唱成了万人空巷。那年头没有手机抢票,戏迷们裹着棉被在售票处排了三天三夜,就为听那句良辰美景奈何天。后来这出戏成了剧团的看家法宝,光是杜丽娘的凤冠就传了四代人,现在的当家花旦周小曼每次开嗓前,必要对着祖师爷传下来的点翠头面行三拜礼。

要说武戏,《长坂坡》绝对是头把交椅。已故武生泰斗杨小楼的外孙张振山,把赵云的银枪耍得虎虎生风。1987年在吉祥戏院那场,张老板连翻三十八个旋子,谢幕时戏袍被汗浸得能拧出水来。这出戏的鼓师老赵头有句口头禅:给《长坂坡》打鼓,得备着速效救心丸——不是怕角儿撑不住,是怕自己心跳跟不上趟!

新编戏里最出彩的要数《胡同春秋》,这出描写四合院百姓生活的现代戏,把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揉进了柴米油盐。青衣王艳秋踩着三寸厚底鞋演居委会大妈,念白里掺着地道的京片子,谢幕时观众往台上扔的不是鲜花,而是一把把胡同里刚炒的糖炒栗子。有次巡演到上海,台下老克勒们听着京韵十足的沪语改编唱段,乐得直拍大腿:格个京剧,交关有米道!

如今在短视频平台搜红星剧团,能看到00后戏迷们把《贵妃醉酒》的海岛冰轮配上电音remix。但老票友还是爱蹲守北京文艺频道的《戏曲大观园》,每周六晚八点准时跟着电视哼唱。听说剧团最近在筹备全息投影版《霸王别姬》,虞姬的剑舞要跟3D特效互动,这消息在戏迷群里炸开了锅:有人担心科技抢了角儿的风头,95后戏迷却已经组好了应援团,说要带着荧光棒去捧场。

从手抄戏折子到短视频打榜,红星剧团的戏码始终在变,但那份浸着京胡声的戏魂始终没改。下次路过琉璃厂,您仔细听听,没准儿哪家古玩店的留声机里,正咿咿呀呀放着《四郎探母》的坐宫选段——那准是红星剧团五十年前的钢丝录音,连底噪都带着岁月的包浆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