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曲节目主持:一桌二椅间的文化摆渡人
戏曲节目主持:一桌二椅间的文化摆渡人
在河南卫视《梨园春》的演播厅里,主持人庞晓戈手持云板轻敲檀板,豫剧《花木兰》的经典唱段应声而起。这不是简单的报幕开场,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戏曲导赏——当老艺术家与年轻票友同台献艺时,镜头适时切入后台,向观众展示旦角贴片子的传统技艺。这种演播室+纪录短片的创新形式,正是当下戏曲节目主持艺术的生动注脚。
一、戏曲节目的多维呈现
融媒体时代催生出多元化的戏曲节目形态。央视戏曲频道的《角儿来了》打破传统访谈模式,采用沉浸式体验手法,主持人与嘉宾在苏州园林实景中演绎昆曲《牡丹亭》,水袖翻飞间讲解生旦净末丑的行当特征。北京文艺广播《戏里戏外》则另辟蹊径,通过电话连线实现票友即时打擂,主持人化身戏曲裁判,在点评唱腔时巧妙穿插戏曲冷知识。
竞技类节目成为传承新阵地。《喝彩中华》中,主持人程雷手持折扇化身戏曲导游,带领观众穿梭于上海朱家角戏台与现代化演播厅之间。当00后选手用电子音乐改编京剧《定军山》时,主持人不着痕迹地引出梅兰芳大师移步不换形的改革理念,在古今对话中完成文化解码。
二、主持人的三重角色定位
在天津卫视《国色天香》录制现场,主持人赵川手持三弦即兴伴奏,与评剧演员完成了一段主持唱。这种主持人+票友的双重身份,正在打破传统戏曲节目的观演界限。他们时而化身说书人讲解《西厢记》的板式变化,时而转为文化记者探访戏服工坊,在多重角色转换中搭建起传统艺术与现代受众的桥梁。
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在一次节目录制中感慨:优秀的主持人应该是'活戏考'。这在上海电台《京昆雅韵》中得到印证。主持人张民权能随口接唱嘉宾哼出的冷门唱段,对海派连台本戏的掌故如数家珍。这种专业储备让访谈超越简单的问答,升级为深度的艺术对谈。
三、文化摆渡的艺术哲学
浙江卫视《戏相逢》曾有个动人场景:主持人亚丽陪同90岁瓯剧传承人走进小学课堂。当孩子稚嫩的手势与老人沧桑的唱腔交织时,主持人没有使用惯常的解说词,而是轻声念白:你看,戏文里的忠孝节义,正在这些小手间重新发芽。这种留白式的主持,恰似戏曲舞台上的虚拟表演,给予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。
新媒体技术为戏曲传播注入活力。在《最美梨园》直播中,主持人通过AR技术让梅葆玖先生的数字人与青年演员隔空对唱。当年轻网友发送弹幕提问时,主持人即时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网络语言:这位朋友问的'气口',就像你们玩说唱的换气点。这种话语转换,恰是当代戏曲主持必备的翻译能力。
从无线电波里的单口解说,到5G时代的全媒体互动,戏曲节目主持人始终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点。他们或执扇而立,或抚琴而歌,用当代语态解构古老程式,在方寸舞台间完成着跨越千年的文化摆渡。当陕西卫视《大秦腔》主持人杨芳对着镜头说出秦腔不是吼出来的,是生命迸出来的时,我们忽然明白:戏曲节目最动人的主持词,永远写在传统文化与当代心灵的共鸣处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