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曲:药都深处的千年腔韵
**亳州戏曲:药都深处的千年腔韵**
在皖北平原的腹地,亳州这座“中华药都”的街巷间,总飘荡着几缕独特的唱腔。这里不仅是华佗故里、曹操故乡,更藏着浸润千年的戏曲文化。当药香与锣鼓声交织,那些回荡在老戏楼里的曲调,正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鲜活故事。
**一、二夹弦:弦索间的百年绝响**
拐进涡河边的北关老街,青砖灰瓦的茶馆里常传出两声清亮的弦音——这是亳州独有的二夹弦。这种起源于清代的剧种,因主奏乐器“二夹弦琴”得名:两根钢弦间夹着马尾弓,奏出的音色似泣似诉。老艺人们说,这琴声像极了亳州人骨子里的性情,既有北方汉子的粗犷,又带着淮水滋养的婉转。
《梁祝》《三上轿》等传统剧目中,旦角的“花腔”堪称一绝。演员在拖腔时突然翻高八度,如云雀直冲云霄,又在转瞬间化作细若游丝的颤音。去年非遗展演时,76岁的传承人李桂枝一段《大帘子》唱罢,台下抓药归来的商贩们竟忘了卸下肩头的药材担子。
**二、豫剧梆子:跨省交融的市井之声**
每日清晨,魏武广场的凉亭里总会准时响起梆子声。来自河南商丘的戏班,用竹梆敲出急促的节奏,唱着《穆桂英挂帅》选段。亳州与豫东接壤的地理位置,让豫剧在这里生根发芽已逾百年。不同于开封官话的唱腔,亳州豫剧融入了本地方言,尾音带着特有的上挑,倒像是给梆子声添了三分酒意。
药市开市前,商户们最爱点上一出《卷席筒》。剧中苍娃进京告状的唱段,词句间夹杂着药材名:“你道我状纸如黄连苦,怎知公道似甘草甜”。看戏的老板们抚掌大笑,翌日谈生意时,竟真有人把白芍报价改称“甘草价”,成了药材行当里的趣谈。
**三、亳州梆剧:老戏台上的新传奇**
在花戏楼飞檐斗拱的戏台上,市级梆剧团正在排演新编历史剧《曹操献酒》。不同于传统梆子戏的悲怆,这出戏融入了华佗五禽戏的身段:演员唱到“青梅煮酒论英雄”时,一个鹞子翻身接云手,手中的青铜酒爵竟稳稳滴酒未洒。
更令人称奇的是后台的“药戏匣子”。道具师将亳芍、牡丹皮等药材熬制成颜料,为脸谱调色——关公的丹凤眼用朱砂与赤芍勾勒,曹操的白脸则以茯苓粉打底。卸妆时演员们笑称:“这妆面能入药,下了台直接送药材市场!”
**四、戏窝子里的现代传承**
夜幕降临,郑店子村的戏台亮起LED屏,00后演员张晓倩用二夹弦唱起了抗疫故事。台下举着手机直播的老戏迷,时不时发条弹幕:“闺女,这句‘白衣胜雪’该走低腔!”散场后,几个少年围住琴师,非要学那段《药都春》的过门。
在亳州,戏曲从未沉睡。药交会开幕式上的戏曲联唱、中药作坊里师傅们即兴的梆子调、短视频平台上百万点赞的“00后戏班”……当古老的唱腔遇见现代亳州,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,都在续写新的梨园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