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赤子赵万忠:用生命守护亻厓剧的亳州名角儿
梨园赤子赵万忠:用生命守护亻厓剧的亳州名角儿
寒冬腊月的亻厓剧传习所里,赵万忠正给学员们示范《孟姜女》选段。年过六旬的他,水袖一甩就是三尺远,唱腔里透着江淮平原特有的苍劲。台下的年轻演员们看得入神,谁也没注意他青布裤管下贴着三片止痛膏——这是去年在涡河古戏台连演八天落下的老伤。
一、戏班里的铁嗓子
1983年寒冬,亳州老北关戏台积雪压顶。十七岁的赵万忠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袍,在后台跺脚取暖。那天他要在《秦香莲》里反串老生,刚喝下师傅递来的姜汤,就听得台前锣鼓骤响。谁也没想到,这场雪中义演,竟成就了赵铁嗓的江湖名号。
彼时的亻厓剧戏班,讲究三天不练功,嗓子生锈铜。赵万忠每天天不亮就跑到涡河边吊嗓,寒冬腊月哈出的白气里都带着血丝。有次练《赵氏孤儿》里的哭腔十八转,生生把河对岸种菜的刘老汉唱得抹眼泪。这种近乎痴狂的劲头,让他在二十岁前就把亳州八大戏台的楹联都摸了个遍。
二、古戏台上的守夜人
2005年,亳州大寺戏台面临拆迁。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戏台,梁柱上还留着太平军驻扎时的刀痕。赵万忠得知消息后,揣着三十年积攒的戏本子就冲进了文化局。他当着领导的面唱起《花木兰》选段,唱到谁说女子不如男时,生生把办公桌上的茶杯震得嗡嗡响。
为筹修缮资金,赵万忠带着剧团在露天广场连演三十天。最艰难时,后台只有咸菜就馍,他却坚持把卖废品的钱换成戏服上的金线。如今修葺一新的戏台上,仍能看见他亲手补过的雕花雀替,在暮色中泛着温润的光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执念
师傅说戏是活的,得养在老百姓心尖上。赵万忠的笔记本扉页写着这句话。2018年起,他自费创办亻厓剧传习所,把自家小院改造成排练厅。每逢周末,总能看见白发的他和少年们蹲在石榴树下,用树枝在地上画身段走位。
去年重阳节,赵万忠带着弟子们在华祖庵演《华佗》。当唱到宁为苍生舍此身时,台下坐轮椅的戏迷王奶奶突然颤巍巍站起来跟唱。月光洒在古戏台的青砖上,照见两代人的泪光里,流淌着同样的执着。
如今的亳州城,高铁站播着亻厓剧唱段,小学校本里印着赵万忠整理的口诀。有人问他图什么,这位梨园老生只是笑笑,转身又去给新收的聋哑弟子比划身段。在他心里,戏比天大,而天底下最金贵的,莫过于把老祖宗留下的调门,完完整整交给下一辈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