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人藏在骨子里的戏瘾都藏在这抹活着的乡音里

亳州人藏在骨子里的戏瘾都藏在这抹活着的乡音里

在亳州老街的青石板路上,一声穿云裂帛的梆子腔忽然穿透晨雾。循声望去,几位白发老人正闭着眼轻叩桌沿,嘴里哼着百转千回的调子——这抹流淌在古城血脉里的戏曲基因,正是亳州人最隐秘的文化胎记。

一、千年药都的戏曲密码

亳州城北的明清会馆里,斑驳的戏台木雕仍可见当年盛景。药商们洽谈生意的茶盏旁,总少不了一折《华佗问诊》的梆子戏。这座因药而兴的城市,早在宋代就孕育出独特的戏曲生态:商帮往来带动的文化交融,药材交易催生的茶馆文化,让戏曲在亳州生根发芽。

涡河两岸至今流传着药不过亳州不灵,戏不过亳州不韵的老话。老艺人们说,亳州梆子戏的唱腔里带着药草香,那是在药材市集浸染出的特殊韵味。每当梆子声起,恍惚能看见昔年药商们打着节拍谈生意的热闹场景。

二、梆子声里的亳州魂

在谯城区文化馆的排练厅里,64岁的非遗传承人李凤山正在指导年轻演员:亳州梆子的甩腔要像涡河水打旋儿,起承转合间藏着九曲十八弯。他示范时额角的青筋随唱腔跳动,一段《包公赔情》唱得满室生风,连窗外的梧桐叶都跟着颤动。

这种发源于明末的戏曲形式,既有北方梆子的激越,又融入了江南丝竹的婉约。老戏迷最痴迷《华佗问诊》里那段望闻问切的程式化表演:演员以水袖代银针,用台步显脉象,把中医四诊化作诗意的舞台语言。

三、转角遇见活戏曲

花戏楼街区的夜晚最是动人。古色古香的茶楼上,身着葛布长衫的艺人正在表演亳州清音,三弦与月琴的和鸣飘过雕花窗棂。转角处的老茶馆里,民间戏班即兴上演《曹操献酒》,观众们捧着药膳茶随声应和,戏至酣处,满堂喝彩声惊飞檐下栖燕。

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华佗诞辰,北关历史街区便化身露天剧场。药商后裔们自发组织的百戏巡游中,能看到童子功惊人的小演员踩着高跷唱梆子,耄耋老艺人表演近乎失传的五禽戏戏法。最妙的是华祖庵前的草台班子,借着百年银杏树的天然声效,把《五禽戏传奇》唱得荡气回肠。

夜色渐深,花戏楼的砖雕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。戏台两侧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的楹联,道尽了这座戏曲活态博物馆的魔力。当年轻主播举着手机直播传统戏码时,屏幕里飞过的弹幕写着:原来亳州不只有药香,还有戏魂在流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