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味亳州古韵:这些戏曲瑰宝,藏着皖北的千年故事

**寻味亳州古韵:这些戏曲瑰宝,藏着皖北的千年故事**

提起亳州,许多人想到的是“药都”的繁华、老庄故里的哲学底蕴,或是曹操故里的历史烟云。然而,在这片文化沃土上,还有一种“活态”艺术——地方戏曲,它们用唱腔与身段,将皖北的风土人情、历史悲欢娓娓道来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亳州那些“戏比人红”的传统剧种,感受它们独有的魅力。

---

**一、二夹弦:两根弦拉出人间烟火**

“一根弦儿悲,一根弦儿喜,二夹弦里唱尽百姓事。”

亳州的二夹弦,堪称地方戏曲中的“隐世明珠”。它的名字源于伴奏乐器——两根丝弦的胡琴,音色清亮中带着一丝沧桑,像极了亳州老街巷里的吆喝声。这种戏起源于清代,最初是田间地头的“板凳戏”,唱词直白、曲调婉转,讲的尽是家长里短、爱恨离合。

老亳州人常说:“听一段《梁祝》哭坟,眼泪能打湿半条手绢。”二夹弦的经典剧目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《王定保借当》,用方言俚语演绎民间故事,连不识字的老人也能跟着哼唱。如今,在谯城区的古戏台上,偶尔还能听到二夹弦的班子开嗓,一板一眼间,仿佛时光倒流百年。

---

**二、淮北梆子:豪迈唱腔里的英雄气**

如果说二夹弦是“小桥流水”,那么淮北梆子就是“大江东去”。作为豫剧的分支,淮北梆子在亳州落地生根后,融入了皖北人骨子里的豪爽。它的唱腔高亢激越,伴奏多用枣木梆子击节,一声梆子响,能把台下观众的魂儿都勾进戏里。

亳州梆子戏的“看家戏”当属《穆桂英挂帅》《花打朝》。演员一袭红袍、背插靠旗,唱到“辕门外三声炮”时,跺脚、甩袖、瞪眼,气势如虹。尤其是亳州老艺人张福兰的版本,据说当年在乡下搭台演出,连邻村的人都要摸黑赶十几里路来听。如今,亳州的一些学校将梆子戏引入课堂,孩子们学唱时那股子认真劲儿,让人看到传统艺术的薪火不灭。

---

**三、清音戏:文人雅士的“私房曲”**

在亳州的戏曲江湖里,清音戏是个特别的存在。它诞生于清末,最初是文人墨客聚会时的“雅乐”,曲词典雅、唱腔轻柔,伴奏以古筝、月琴为主,连戏台布置都讲究“竹影花香”。一出《黛玉葬花》,唱词中化用唐诗宋词,配上演员水袖轻扬,恍惚间仿佛穿越到明清的私家园林。

不过,清音戏的传承一度濒危。直到近年来,亳州文化馆联合老艺人整理出《清音十八调》手抄本,年轻人开始尝试用现代编曲重新演绎。去年涡阳的一场非遗展演中,00后演员用电子乐混搭清音戏腔,竟意外“炸场”。有观众调侃:“老祖宗的东西,原来也能这么‘潮’!”

---

**四、亳州曲剧:市井百态皆成戏**

若要问亳州街头巷尾传唱最广的戏种,非曲剧莫属。它源自河南曲剧,却在亳州方言的浸润下生出了独特风味。曲剧的表演生活化,道具简单到“一桌二椅”,却能演尽市井百态:商贩叫卖、夫妻拌嘴、江湖侠义……就连药行掌柜讨价还价的场景,都能被编成《药都传奇》搬上戏台。

在谯望楼的周末戏迷角,常能看到票友们自发唱曲剧。一位卖牛肉馍的大爷说:“忙完生意吼两嗓子,比喝胡辣汤还舒坦!”这种“戏在生活里,生活如戏中”的烟火气,或许正是亳州戏曲生生不息的密码。

---

**老戏新唱:传统如何“圈粉”年轻人?**

如今的亳州戏曲,早已不局限于庙会戏台。药博园的沉浸式戏曲实景演出、短视频平台上的“一分钟唱亳戏”挑战、甚至奶茶店推出的“梆子戏脸谱杯套”……传统与创新的碰撞,让老戏迷欣慰,也让年轻人直呼“上头”。

下次来亳州,别只顾着逛花戏楼。找个小茶馆,点一壶亳菊茶,听一段地道乡音唱出的戏文。你会发现:那些咿咿呀呀的调子里,藏着一座城的魂。

(笔者注:文中部分资料参考自《亳州戏曲志》《谯城区非遗名录》,如有细节出入,欢迎本地戏迷指正交流。)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