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曲地图:这三处戏台子藏着最地道的亻厓州味儿
亳州戏曲地图:这三处戏台子藏着最地道的亻厓州味儿
皖北平原的晨雾里,一声梆子腔惊醒了千年药都的清晨。在亳州,看戏从来不是阳春白雪的消遣,而是融入市井的烟火日常。这座浸润着华佗遗风的三朝古都,不仅飘着药香,更藏着让老戏迷挪不开步的三大戏窝子。
一、花戏楼:刻在木头上的戏曲博物馆
涡河岸边的山陕会馆里,藏着中国最会唱戏的砖木建筑。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花戏楼,仅戏台木雕就动用了二十多位匠人三年光阴。抬头望藻井,二十八宿星官踩着祥云听戏;转身看屏风,九狮图浮雕里藏着会眨眼的石狮子。最绝的是正殿月梁上那组《长坂坡》镂空雕,赵子龙的银枪至今泛着寒光。
去年重阳节,亳州二夹弦非遗传承人李艳玲在这里唱《三拉房》。当八月桂花香的唱腔撞上雕梁画栋,台下嗑瓜子的老茶客突然红了眼眶——原来他们爷爷的爷爷,也在这方戏台前听过同样的悲欢离合。
二、亳州大剧院:梆子声里的都市新腔
魏武大道上的玻璃幕墙建筑,每晚七点半准时亮起鎏金宫灯。这个容纳1200人的现代化剧场,既有杜振奇领衔的亳州梆剧团常驻,也迎来过裴艳玲这样的戏曲大家。去年中秋戏曲周,剧场别出心裁推出药都戏韵主题展演,台上《华佗》的唱段里夹着《药典》古方,台下观众手机灯连成星河。
最热闹的要数每月初九的惠民场。五块钱的戏票能听三折戏,散场时保洁阿姨都能哼两句陈州放粮的梆子调。剧场经理张建军说:我们给空调续命靠的不是电费,是老戏迷的掌声。
三、北关戏苑:青石板上长出来的草台班子
穿过白布大街的百年药行,转角处支着亳州最野的戏台子。这个由老茶馆改造的露天剧场,板凳不用对号入座,茶钱随喜。亳州坠子、淮北琴书、涡阳清音在这里轮番登场,最受欢迎的是能即兴编词的药市梆子。去年腊月,卖白芍的老王头即兴来段《十八里相送》,硬是把梁祝化蝶唱成了药材涨价,逗得药商们摔了紫砂壶。
戏苑门口卖牛肉馍的刘婶说:这些老票友比闹钟还准,梆子一响,我的馍正好出锅。如今这里成了抖音网红打卡地,但老规矩没变——戏比天大,手机静音。
当暮色染红涡河,三大戏台的灯火次第亮起。花戏楼的雕花在月光下愈发清晰,大剧院的霓虹倒映着都市光影,北关的青石板上梆子声正酣。这座把中药写进族谱的城市,同样把戏曲揉进了血脉。或许正如老艺人们常说的:在亳州,会喘气的都会哼两句戏文,连华佗的五禽戏里都带着锣鼓点呢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