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韵新腔话亳州:那些在戏台上活出千面人生的角儿

古韵新腔话亳州:那些在戏台上活出千面人生的角儿

皖北平原的晨雾里,总飘荡着若有若无的梆子声。亳州城的老茶客们眯着眼,啜着高炉家酒,指节在八仙桌上敲着节拍,恍惚间仿佛又见着戏台子上那抹艳红的水袖。这座浸润着药香的古城,不仅孕育了华佗悬壶济世的故事,更滋养了一代代将人间百态唱进戏文的戏曲名家。

一、梆子声里的江湖儿女

清光绪年间的亳州码头,淮河船工粗犷的号子与清脆的梆子声此起彼伏。彼时正值梆子戏鼎盛,唱戏的草台班子在涡河两岸的集镇穿梭。18岁的李青山在鹿邑学艺归来,将豫东调与淮北民谣糅合,独创出李派唱腔。他的《穆桂英挂帅》唱段里,旦角的英气裹着水乡的温婉,一句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响彻三省交界的古渡口。

老辈人至今记得,民国初年亳州城隍庙前的露天戏台,张福兰踩着三寸金莲演《西厢记》,红娘眼波流转间,竟让台下抽旱烟的老汉们红了眼眶。这位出身药材世家的名伶,硬是变卖家传的灵芝人参置办行头,在战乱年代保住了张家班的招牌。

二、药都深处的梨园春秋

1956年的春风里,国营亳县梆剧团挂牌成立。首任团长陈敬轩把中药铺伙计的吆喝声编进新戏《华佗问诊》,老生唱腔里带着当归黄芪的药香。戏中望闻问切的四功五法,让省城来的专家都赞叹这是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在东风剧场后台,刀马旦刘玉珍的妆匣总搁着半块亳芍。她说这是师傅传下的规矩:芍药养血,能护着嗓子。当年她带妆穿越火线为抗美援朝义演,戏服上沾着硝烟,唱《花木兰》时眼角含着泪,台下战士们的掌声震落了戏台梁上的积灰。

三、老戏台上的新传奇

1984年的农历三月廿八,华祖庵戏楼重修开台。七旬高龄的徐桂荣反串老生,一段《空城计》唱得中气十足。台下挤满了扛着录音机的年轻人,豫剧名家马金凤特意从郑州赶来,两位老艺术家执手相看,戏服上的苏绣牡丹在镁光灯下灼灼生辉。

如今的亳州老街,每逢周末仍有票友在花戏楼下切磋。90后非遗传承人王梦瑶开发戏曲动漫,让Q版关公在手机屏幕里耍青龙偃月刀。她说:老祖宗留下的戏文里,藏着中国人活的魂。

夜幕降临时分,北关历史街区的灯笼次第亮起。戏台檐角的铜铃在晚风中叮咚,仿佛在应和着某个时空传来的唱腔。那些曾在亳州戏台上活过千百遍人生的角儿们,早已把他们的悲欢离合,酿成了这座古城最绵长的回甘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