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曲:千年药都里的乡音绝唱

亳州戏曲:千年药都里的乡音绝唱

在中药材飘香的亳州城,戏曲声腔与药行算盘声交织了千年。这座皖北古城不仅孕育了华佗故里的医道传奇,更在斑驳的青砖灰瓦间,传唱着令人心醉的戏曲绝响。

一、药都古韵里的梨园遗珍

亳州戏曲的根脉可追溯至东汉末年的百戏传统,出土的汉画像石上,依稀可见头戴面具的俳优形象。明嘉靖年间,亳州知州李先芳在《亳州志》中记载:城隍庙前,百戏杂陈,弦歌竟夜,印证了当时戏曲活动的盛况。

二夹弦是这片土地上最独特的声腔艺术,其名源于主奏乐器四股弦的二夹演奏技法。这种诞生于清中期的剧种,以真假声交替的花腔见长,老艺人形容其唱腔如春蚕吐丝,绵绵不绝。2014年,二夹弦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,传承人付红伟至今仍能唱出《梁祝》中十八相送的九转十八弯。

梆子戏在亳州被称为沙河调,因主要流行于沙河流域得名。不同于豫剧的激越高亢,沙河调梆子带着皖北平原特有的浑厚苍凉。老戏迷们最难忘《穆桂英挂帅》中辕门外三声炮的唱段,那裹着黄沙味的拖腔,能把人带回金戈铁马的北宋疆场。

二、南北交融中的戏曲奇观

亳州作为南北通衢要地,戏曲形态呈现出独特的交融性。清乾隆年间,山陕商帮带来的秦腔与本地俗曲碰撞,催生了乱弹剧种。这种南腔北调的表演形式,既有梆子戏的铿锵,又融入了花鼓戏的婉转,现存手抄本《赵氏孤儿》中仍可见这种特殊的唱腔结构。

泗州戏在亳州发展出拉魂腔分支,其哭腔技法堪称一绝。艺人运用鼻腔共鸣与喉头颤音,创造出撕心裂肺的悲怆效果。83岁的老艺人陈光荣回忆,1956年在涡河码头演出《秦香莲》,唱到包相爷你与我做主时,船工们抛锚停船,哭声与掌声响彻河面。

亳州梆剧团的现代戏《药都魂》曾获田汉戏剧奖,该剧将传统梆子与交响乐结合,演绎华佗研制麻沸散的故事。创新性的药香唱腔设计,演员在演唱时配合中药炮制动作,让观众在视听盛宴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精髓。

三、古城新韵中的传承密码

在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,每周二的非遗展演已成固定节目。00后演员李梦茹能同时演绎二夹弦《小姑贤》和梆子戏《打金枝》,她说:在古地道里唱戏,声音会产生奇妙的共鸣,仿佛在与古人对话。这种沉浸式演出,让年轻观众直观感受戏曲与历史的交融。

亳州学院开设的戏曲选修课场场爆满,学生们不仅学习唱腔身段,还要研读《中原音韵》。95后教师王浩开发了戏曲手游,玩家通过完成唱段挑战解锁华佗、曹操等亳州历史人物皮肤,这种跨界传播让古老艺术焕发新机。

药企赞助的戏曲进药市活动别具特色,药商们在交易间隙欣赏《芍药仙子》等原创剧目。亳州沪谯药业还资助出版了《亳州戏曲药方集》,收录了72个传统剧目中涉及中医药的唱词,成为研究戏曲与医药关系的珍贵文献。

夜幕下的花戏楼,飞檐翘角在灯光中勾勒出流动的剪影。当锣鼓声再次响起,那些穿越千年的唱腔仍在涡河两岸回荡。亳州戏曲就像陈年古井贡酒,历久弥香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,续写着属于这座千年药都的文化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