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古城唱新韵:亳州戏曲里的烟火与传奇

千年古城唱新韵:亳州戏曲里的烟火与传奇

清晨的涡河泛着粼粼波光,华祖庵前的老戏台传来一声清亮的甩腔,惊飞了檐角栖息的灰鸽。这座被药香浸润三千年的古城,骨子里藏着另一番热闹——街头巷尾的梆子声、茶馆里的丝弦声、庙会上的锣鼓声,交织成亳州人最熟悉的生活韵律。戏曲在这里不是高悬庙堂的阳春白雪,而是与早市吆喝、药杵捣磨声融为一体的市井烟火。

一、老药都的戏脉传承

亳州戏台的青砖缝隙里藏着半部中药史。清代乾隆年间,山陕药商沿涡河而下,不仅带来了怀帮药行的金字招牌,更将秦腔梆子的铿锵之音播撒在药都街头。城南关帝庙前的百年戏楼,至今留有一曲梆腔震八方,三秦药商泪沾裳的楹联,道尽了当年商贾云集、南腔北调共唱乡愁的盛景。

二夹弦戏班的老艺人李长顺至今记得,儿时跟着父亲在药栈后院学戏,空气中飘着熟地黄的甘苦与白芷的辛香。药商们谈生意要听《百草堂》,新婚夫妇点戏必选《龙凤呈祥》,就连孩童哭闹,长辈也会哼两句《小放牛》哄逗。这种浸透在药材交易中的戏曲生态,让亳州戏文里都带着几分本草的灵性。

二、戏里戏外的亳州面孔

在城北白布大街的老茶馆里,《华佗刮骨》永远是茶客们的最爱。红脸花脸的关云长与青衫素袍的华佗相对而坐,当唱到将军骨透三分白,神医刀落一缕青时,满堂喝彩声几乎掀翻屋顶。亳州人把对医圣的敬仰化作戏文,让华佗不止端坐在祠堂神龛里,更活在市井百姓的嬉笑怒骂间。

梆子戏《曹操还乡》的创作故事堪称传奇。1982年冬,老编剧王守义在曹操运兵道遗址捡到半块汉砖,砖上模糊的衮雪二字令他灵光乍现。三个月后,一台展现曹操暮年归乡的新戏在花戏楼首演,当老生颤巍巍唱出八千子弟今何在,唯见涡水日夜流时,台下观众无不动容。这出戏后来成为亳州戏曲的招牌剧目,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必演。

三、古调新声中的守正创新

康美中药城的玻璃幕墙倒映着千年戏台的飞檐,现代亳州正在上演传统戏曲的跨界实验。青年演员陈晓娟将二夹弦《梁祝》改编成动漫豫剧,电子合成器与坠胡的奇妙混响中,化蝶场景用全息投影营造出梦幻效果。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——当祝英台的虚拟水袖拂过观众席时,老戏迷们惊喜地发现,唱腔里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九腔十八调。

在谯陵社区的文化礼堂,非遗传承人每周开设戏曲药膳课。老人们一边跟着拍《大登殿》的板眼,一边学着将黄芪、当归融入戏文唱段。柴胡调经《贵妃醉》,茯苓安神《夜奔》时,这种将中医药理与戏曲韵律结合的创新传承,让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暮色中的花戏楼又响起开场锣鼓,新编现代戏《电商姑娘》正在上演。舞台上的花旦手持智能手机,一段西皮流水唱出芍药花开云订单,亳州药香连四海。台下坐着白发苍苍的老戏迷和举着直播杆的年轻人,同样的喝彩声里,古城戏曲完成着跨越千年的接力。当药都的炊烟升起时,那些浸透岁月包浆的曲调,正乘着时代的东风,飘向更远的江湖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