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曲:藏在药都里的梨园瑰宝,这几出戏错过太可惜!
**亳州戏曲:藏在药都里的梨园瑰宝,这几出戏错过太可惜!**
亳州,这座以“药都”闻名千年的古城,除了药草飘香,还流淌着另一股文化血脉——戏曲。作为皖北戏曲的重要发源地,亳州的戏台上既有高亢激昂的梆子声,也有婉转缠绵的弦音。若想感受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与艺术魂,不妨从这几部经典剧目入手,体验亳州戏曲的独特魅力。
一、《刘墉下亳州》:淮北梆子里的“青天传奇”
淮北梆子被称为“亳州人的精神号角”,而《刘墉下亳州》则是当地人最津津乐道的“必看戏码”。这部戏将清朝名臣刘墉智断亳州冤案的故事搬上舞台,梆子特有的“砸夯腔”一开嗓,豪迈中带着诙谐:刘墉假扮算命先生暗访药商,药行伙计的市井俚语、贪官的丑态百出,在粗犷的唱腔中活灵活现。尤其“夜审”一折,演员连翻三个“吊毛”摔进公堂,配合急促的梆子声,把亳州人爱憎分明的性格演得淋漓尽致。
二、《梁祝》二夹弦版:比越剧更炽烈的生死恋
谁说梁祝只在江南?亳州二夹弦的《梁祝》别有一番风味。两根钢弦的胡琴一响,如泣如诉的“哭腔”直钻人心。当祝英台在坟前唱起“俺好比黄连树上挂苦胆”,尾音陡然拔高的“花腔”仿佛要撕裂苍穹,这种北方剧种特有的爆发力,让化蝶场景少了些婉约,多了份震撼。老戏迷常说:“听二夹弦的梁山伯,能听出涡河水的呜咽声。”
三、《华佗问诊》:把药都魂揉进戏文里
作为华佗故里,亳州人怎能不唱自己的神医?泗州戏《华佗问诊》把传说变成戏:华佗乔装游医,用“麻沸散”智斗贪官救产妇。剧中巧妙融入中药材名编成的唱词,“当归白芍配远志,医得了病身医不了人心”,既显药都特色,又道出世道悲欢。更绝的是“切脉舞”,演员单凭水袖翻飞,竟演出了针灸行气的韵律,堪称一绝。
四、《包公探阴山》:神鬼戏里看人性
亳州人爱包公戏,尤爱这出充满玄幻色彩的《探阴山》。当包拯头顶月牙、脚踏黑靴登上戏台,喷火、变脸等绝活轮番上演:王朝马汉化作“阴差”穿梭地府,油流鬼的“矮子步”走得出神入化。但最抓人的还是包公那句“阴曹地府若有冤,铡刀照样斩鬼神”的唱词——在鬼神外衣下,唱的仍是亳州人世代坚守的正气。
---
**梨园小贴士**
想看原汁原味的亳州戏,推荐夏夜去北关历史街区:老戏台旁药铺飘香,台下竹椅木凳,捧一碗油茶听梆子敲响,这才是地道亳州滋味。若逢华佗诞辰,药王庙前的“对台戏”更热闹——泗州戏与二夹弦隔街打擂,戏迷们两头跑着看,比台上还精彩!
亳州戏曲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田间地头、街边茶肆,铿锵的梆子声永远在讲述这片土地的悲欢离合。来亳州,听一场戏,或许比逛十个景点更能读懂这座城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