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乡亦有梨园春——记亳州二夹弦演员张亮的戏曲人生
他乡亦有梨园春——记亳州二夹弦演员张亮的戏曲人生
(图:张亮在亳州大戏楼演出剧照)
亳州北关老街的青石板上,晨雾未散时总能听见咿呀的吊嗓声。循声望去,一位身着练功服的清瘦身影正在城隍庙前的梧桐树下走圆场,水袖翻飞间惊落一地晨露。这便是亳州二夹弦市级传承人张亮,四十年如一日守着这座千年戏台的戏曲匠人。
**一、梆子声里度童年**
1982年生于谯城区十河镇的他,自小跟着草台班子走村串乡。父亲是梆子戏班里的司鼓,母亲在后台管衣箱,七岁的张亮趴在戏箱上写完作业,耳朵里灌满西皮二黄的唱腔。十五岁那年,他在《杨八姐游春》中反串佘太君,一句老身今年一百单八岁赢得满堂彩,就此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。
**二、破茧成蝶**
(图:张亮青年时期练功照片)
2001年拜师二夹弦名家李桂云,师父教戏严苛:寒冬腊月口含冰水练唱,酷暑三伏扎大靠走台步。有次排演《白蛇传》,张亮为求断桥一折的身段完美,连续三十天每天绑着沙袋练跪步,双膝结出厚厚的茧子。正是这般苦功,让他在2008年全省戏曲汇演中凭《梁祝·楼台会》斩获金玉兰表演奖。
**三、守正创新**
面对传统剧种观众流失,张亮带着剧团改革:将亳州中药材文化融入新编戏《华佗问诊》,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花戏楼盛景。更在抖音开设亮哥说戏账号,把二夹弦的三小戏改编成五分钟小剧场,吸引百万年轻粉丝。有戏迷留言:原来老戏骨也会玩BGM!
**四、薪火相传**
(图:张亮在亳州戏曲学校授课)
每周三下午,张亮总会出现在亳州戏曲学校的练功房。他改良传统教学方法,用手机录制学生表演片段逐帧讲解。疫情期间更自费搭建云剧场,带着徒弟们完成38场线上演出。学生王雪说:师父总说戏比天大,可每次彩排他都最后一个离开,检查完所有道具才放心。
如今的张亮依然保持着清晨五点练功的习惯。当第一缕阳光爬上花戏楼的砖雕,他总会轻抚着斑驳的楹联自语:莫道弦歌无继者,且看新燕啄春泥。这座曹操故里的戏曲之脉,正在一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生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